追梦四十载 ——冯树英和他的优质高产杂交小麦
中国科技网,2012年08月31日, 作者: 王海滨
科技群英谱
初秋时节,河东大地一派丰收景象。山西省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主任冯树英,正在新建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忙碌着。他不是忙着准备秋收,而是忙着准备秋种。
把业余爱好做到了世界高度
这样的准备已经40年了,年年如此,但对冯树英来说年年不同。
1969年,初中毕业的冯树英回乡务农。正在长身体、长心智的时候,却经历了饿肚子的痛苦。因此,他对粮食短缺有着刻骨铭心的体验。在那个年代,作为细粮的小麦是城乡人民难得的生活奢侈品。怎样才能改变这种面貌?他心里暗暗埋下了一个梦想的种子。
1972年,17岁的冯树英被选入大队科研农场。他从此开始了自己的梦想——研究杂交小麦。这期间,他自学完山西农大遗传育种的全部课程。1976年,作为全县优秀农业技术员,他被选派到山西省棉花研究所学习进修。刚一进所,他就被吸收到小麦育种课题组从事小麦育种工作。恢复高考的第一年,他考入了运城农校。毕业后,冯树英曾在多个部门工作,但不管走到哪里,杂交小麦始终是他矢志不渝的“非职务研究”。
“其实那是业余爱好。”冯树英说,“咱既没有搞研究的文化程度,也没有搞研究的辅导老师,更没有搞研究的实验室和试验田,有的只是兴趣和坚持。”
曾经多年,冯树英都是一个人默默探索,一个人收集资料,一个人钻研理论,一个人完成秋种夏收,一个人沉浸在些许失败和进展的苦乐之中。
在早期科研中,缺条件、缺经费、缺人才,面对这“三缺”,他选择了坚持。“农业科研成果的成功率只有2%,人们说我是个傻子。我就是一个傻子,撞到南墙不回头,就像牛拉车上坡,就是把牛累死,也不能把车放下。我就是这头牛。”冯树英说。
正是40年的不懈追求和坚持,冯树英把研究小麦做到了高度,自主创新选育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被称为世界首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权。中国农科院原院长翟虎渠给予评价,这是继袁隆平杂交水稻之后农业上的一个重大技术创新,可能会成为我国今后粮食增产中最大的科技亮点。
杂交种是世界潮流,一般常规小麦品种增产幅度在5%左右,而杂交小麦可达到20%左右。据专家测算,当全国杂交小麦推广到2亿亩时,每年可增产小麦150亿公斤,增收300亿元以上,相当于节约耕地4000万亩。同时可创造一个新的杂交小麦制种产业,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
自主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冯树英说:“杂交小麦同杂交水稻一样,是粮食增产的核心技术。杂交小麦是今后大幅提高小麦单产的首选途径。全面加强我国杂交小麦的研究和应用,对抢占国际现代农业战略制高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小麦生产国都开展大规模杂交小麦攻关研究。我国在1965年引进美国的T型不育系,开始了杂交小麦的研究,此后全国几乎所有小麦育种单位都先后进行了研究。但因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植物,其遗传机理比二倍体和四倍体作物更复杂,杂交小麦研究的难度更大,至今未能实现大面积推广。
1980年之前的8年里,冯树英主要研究现有的和自己发现的小麦不育系。后来,他发现这些不育系,有的不能全恢复,有的不能全保持,很难应用于大田生产。他预感继续研究这些不育系希望不大。从1980年起,他下定决心另辟蹊径,从源头做起,进行原始创新和种质创新,培育我国自己的新型小麦不育系。为此,他在育种理论、技术路线、材料选用和育种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
搞小麦杂交种研究的难度有二,一是小麦的基因比人的还多,遗传性非常复杂;二是小麦是同花授粉,在米粒大小的花房里,花开之时便已完成授粉,雌雄难以分离,培育雄性不育系就是关键,也就是让小麦的花房里的雄花败育,然后再用其他优势雄花实现杂交。
在育种方法上,冯树英突破了国际上通用的以远缘杂交方式培育小麦不育系的做法,大胆采用六倍体普通小麦品种间近缘杂交的新方法创造小麦不育系,此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在育种实践中,他发现了一些小麦品种或品系具有部分不育性。他选用几种分别具有部分不育性的小麦品种,通过聚合杂交,创造出既容易保持也容易恢复的新型小麦雄性不育系。国内外许多育种专家评价说,冯树英的这一思路和方法非常巧妙。
历时15年,冯树英先后选用4个品种,进行了3轮杂交,2轮回交,10代姊妹交等复合杂交方式,育成了世界独特的新型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
2009年,冯树英成立了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并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在采访中,记者问了一个问题:“全国那么多搞小麦研究,为啥你们能走在杂交小麦的前头?”冯树英回答:“这是个思路问题,但更主要的是机制体制的原因。现在科研单位搞科研都是项目、合同,要定时间、定任务,把科研搞成了‘计件’和‘计时’工作。其实,科研工作需要积累、需要沉淀、需要时间、需要自然成熟,并不是都可以‘攻关’抢时间完成的。我们一个小民营研究机构,没有压力,不用写论文、评职称,按照研究方向按部就班地推进就好了。科研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急于求成,没有一个安静的心态、平和的心态,就不能有一个钻研的状态和深入研究的状态。”
尽快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杂交小麦新品种
冯树英说,粮食增产有三大要素:良种、良田、良法。培育出世界水平的杂交小麦新品种是他的梦想。
今年5月8日,正是春夏之交,晋南小麦灌浆时节。科技部农村司官员与中国农大、西北农大的几位小麦育种专家来到运城,走进冯树英的小麦试验田进行考察。他们站在田边一眼望去,这里的小麦显得与众不同。“矮、壮、粗”是其特点,麦苗比常见的麦子低一节,但麦秆壮实,麦穗粗圆,给人以丰满的视觉。
在这里,冯树英已经做了18个杂交种和对照组。今年夏收,冯树英的杂交小麦连续第四个年头收获喜报:大穗、大粒、多穗产量三要素均衡增长,千粒重可达60克,比一般品种45克的千粒重高15克,高产形状显著;早熟抗病,矮秆抗倒,株高只有60厘米左右,而且株型结构好,下部节间短而粗,穗下节长,抽穗成熟早,只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父本作恢复系,杂交种均表现出抗病、矮秆、早熟、丰产;白粒强筋,品质提高。籽粒白色、硬质度高,其杂交种蛋白质和面筋含量有所提高。如选用具有强筋、中筋和弱筋不同特点的父本来组配,可选育出各具特色的杂交小麦。
冯树英的小麦杂交种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科技部将F型杂交小麦列入国家863计划;新建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为冯树英的科研建成了100亩核心育种基地、100亩小麦不育系繁殖基地以及育种实验室和配套工程,初步具备了杂交小麦育、繁、推一体化基础。并将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联合、大协作,加大研究步伐,加快杂交小麦的大面积推广,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
今年秋种,冯树英的杂交小麦核心试验区将在内容和面积上有较大扩展,并开展全国多点合作试验。冯树英对自己的成果这样评价:“新型杂交小麦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科研进展,也就是育出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实现了三系配套,并测配出增产明显的小麦杂交种,但目前仍处于材料创新与体系配套的第一阶段,距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还有很多研究工作要做。”也许正因如此,冯树英向来不接受媒体采访,“还不到大张旗鼓的时候。”
40载梦想,40年坚持,40年积累,40年奋斗。又到初秋,冯树英将再次播种科技,播种希望,播种收获。(记者 王海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