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农村电商也应有个好路径
农村电商的发展,让水城县找到了一个发力点:采用政府向公司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企业开办电商公司,为本地农特产品打通网上销售通道,同时借助公司的平台和资源,培训农村电商人才,拓宽群众致富渠道。
工业品下行易,农产品上行难,被相关媒体报道称之为“农味不足“。此也是当前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题。一方面,农村电商呈现出井喷发展势头,各电商巨头纷纷布局农村市场,并成为各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国家《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国电商及相关从业者达2690万人;预计到“十三五”末将达5000万人。大量的淘宝县、京东村,为搞活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致富增收搭建了平台,发挥了无以替代的作用。
不过,农村电商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瓶颈,既有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物流不快的硬件问题,也有思想落后、认识不足、人才欠缺等先天短板。一方面,就当务之急来说,农村电商重要的远不是“卖货” 而是搭建商业基础设施,因而,工业品下行方便农民也好,农产品上行增收致富也罢,若没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跟进,农村电商“农味十足”则会先天不足。另一方面,农村电商要便民、为农、创收、致富,责任“不仅在电商”,而需要地方政府的主导,民间组织的服务和农民的主动参与,实现产供销一体。解决了农产品组织难、运输难、出行难的问题,农产品上行才会更加畅通。
农村电商的发展模式,岷县经验可作为参照。县级建中心,乡村布网点,协会来组织,农民齐参与。种植什么,怎么种植,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农户的模式,农民种植,协会统筹和组织,电商平台销售,实现了种植、加工、电商平台销售、贫困户分红的一体化运营,线下与线下紧密互动,上行与下行密切合作,电商平台在发展农村产业,实现农民致富增收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载体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电商平台的使用,实现了”互联网思维的转变“,让“互联网+”和“+互联网“有机结合,新型农村经济业态正在形成,新型农民也正在培育。
资料显示,从事电商的新农人已经超过100万人,2014年以来因为电商而返乡的青年超过50万人。当大量农民成为电商型农民,当大量青年返乡和大学生到农村创业,已给传统的农村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同时,依托于电商平台强大的数据流和信息流,合理的资源共享机制,既能最大化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渠道,又能均衡市场供销信息,从根本上缓解农产品销售忽冷忽热,价格如坐山车般的自身短板。
若没有农业种植的规模化,农产品组织的协会化,农业生产的基地化,农产品的工业化,农民的电商化,辅以物流中心的建设、企地关系的协调与配合,把企业、市场、政府和农民都云集到一个平台体系上来,不但农村电商无法解决销售难的问题,连农村电商的发展空间都受到限制。否则,对立志于深耕农村电商,真正想“解决社会问题”的众多电商巨头,以及长期在农村一线的“中供铁军”、“店小二”们,有失公允的判断和评价。更重要的是,若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和责任的归属,则会形成发展方向和策略上的偏差。
必须意识到,长期存在的城乡差异,导致农村发展的基础薄弱,空心化现象较为严重。农产品销售难,农民增收难,既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既是一个市场问题,也是一个责任问题,需要体系性建设而非某种环节补短。销售难只是表象,背后有体系化的瓶颈。因而,解决农村电商“姓农”而破解农产品销售难的困局,不能仅靠电商平台和众多网店的努力,还得进行基础培育和产业扶持,做好现代商业文明的基础设施搭建。否则,一切良好的愿景都会成为镜花水月,而有失公允的行业评价,也不利于社会共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