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下活农业科技一盘棋 创新引领现代农业新动能

农业发展,科技当先。变大为强,农业大省河南任重道远,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必须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的道路,把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转到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在4月7日的全省科技教育工作会上,记者获悉,围绕“四优四化”,河南省正大力推行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汇聚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力量,形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动能。

1

农业科技的“供需”双方更需紧密衔接

春暖花开时节,省农科院园艺所副所长、梨树专家王东升无暇欣赏美景,正值梨树生产管理关键期,他正在兰考为当地合作社的果农作指导,培训会、果园现场授课,新的种植技术在梨园落地生根,果农掌握先进的农业科技,丰收在望。

而在商丘市夏邑县王飞农场,美味的杏即将上市。作为河南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的王飞,是农业科技的受益者。从当地农广校的培训开始,农业科技源源不断地进入他的农场,如今“一年到头有活干,四季有钱赚”。

一头是先进的农业科技走出实验室、走向田间,一头是农民为提高效益迫切需求掌握最新的生产技术,如何打通链条,让科技“供给”更加高、精、实,是河南省农业部门努力解决的问题。在省农业厅科教处李洪岐副调研员看来,较完善的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体系,为河南省粮食产量和产能的稳步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教育工作面临创新、推广、应用等环节衔接不紧密,特别是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深度不够等问题。

2

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一盘棋”

如何让农业科技从实验室到田间的通道更畅通?李洪岐说:“要用足用活用好现有科技项目资金,有效整合全省农业科研、教学资源和农技推广系统力量,形成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一盘棋’,构建科教兴农‘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就是要达到这样一个目标。”

“一三五五”工作机制中,“一”是指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首席专家团队对接服务一类(个)农业产业化集群(龙头企业),提供全产业链技术服务,帮助集群优化原料基地建设,合力推进龙头企业科技进步,建立联合培养人才机制。

“三”是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每个岗位专家至少联结服务三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共享科技资源和信息,共用科研智慧和成果,协同培训人才和推广技术,打造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样板。

“五五”中,第一个“五”是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综合试验站站长至少分类联系服务五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第二个“五”是指每个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至少分类服务五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提出技术指导意见,开展全程服务。

“一三五五”工作机制,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转化、应用这一完整的链条“打通”、“拉结实”,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3

农业专家携高科技为产业“争”效益

据了解,河南省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本覆盖全省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产品从产地到餐桌、从市场到消费、从研发到市场的各个环节,35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推广机构和企业等单位,首席专家、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共同组成了我省农业领域的“智囊团”。

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余斌介绍说,围绕推进产业技术体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已做了有益的尝试,联合加工企业、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组建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小麦产业升级,实现优质高效发展。

“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团队对接服务农业产业化集群,推进系统创新,能够提升河南省农业产业的升级,下一步,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创新与推广紧密联结,让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高产优质优价。”余斌说。

4

打造基层农技推广的“桥头堡”

在河南,有农田的地方就有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和农技推广专家的身影,350平方米以上的统一标准业务用房、农业科技服务车以及相应的检测检验等设备,1031个农技推广站,发挥着科技推广的桥梁纽带作用。

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硬件“高大上”,“软实力”也不容小觑,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张广建介绍说,目前河南省的农技推广站普遍建立了“农业专家+试验示范基地+技术指导+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网络,对农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张广建说:“‘一三五五’工作机制,让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有了产业技术体系专家这个强大的后盾,通过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一方面向创新体系及时上传行业需求,另一方面向新型经营主体下推新技术新成果。”

5

农业科技鼓起农民“钱袋子”

如王飞一样,掌握了农业科技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作为“领头人”,将带动更多的农民鼓起“钱袋子”。农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有多强烈?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吴秀云用一组数据来说明,从2012年新兴职业农民试点开始,到去年年底,全省共培育各类职业农民31.68万,“十三五”末这支队伍将达100万以上。

从事农民培训工作多年的吴秀云介绍说,农业发展,关键在人,而先进的农业技术,最终的落脚点也在农民。如何让最新的农业科技走进田间,让更多的农民用农业技术发展现代农业,正是“一三五五”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是要有效地提升其生产发展技能、创业创新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吴秀云说,“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乡镇(区域)农技推广站广大技术人员的支持,将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器械等方面,起到更大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