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城郊农产品供给,促进中国农产品发展
近年来,一些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由此带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导致人民群众的生活成本迅速上升,部分影响到了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我国政府一向把"菜篮子"、"粮袋子"作为一项重大民生问题来抓,党和政府都给予了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要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狠抓农产品供给。抓好农产品,就必须加快推进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提升农产品整体供给保障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
农产品价格的连年上涨,不仅是受到供给的限制,同时也受到物流成本上升的影响。随着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建造更多的商品房以满足需求,使得城市郊区农地面积不断减少,"菜篮子"产品的生产空间急剧萎缩。由于农产品自给率低,许多城市只能从外地调运果蔬、肉、蛋、米、面等农产品来满足本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而异地调运则存在运输、保鲜、仓储、劳动力等费用,结果导致城市居民的农产品价格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农产品要素价格的上涨与城郊土地的升值也导致了农户种植比较收益的降低,城郊农民对于生产农产品缺乏动力。由此导致了这样一个困境:城镇人口在增多,农产品的需求群体日益扩大;而与之相应的不是农产品的生产增长,而是本地在农产品方面供应量的绝对减少,这一供需矛盾必然会造成农产品短缺,从而引发价格上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郊土地很大一部分被征用,被开发成房地产或转化成建设和工业用地,还有很大部分土地因为等待被征用而不再种植果蔬、粮食,导致城郊果蔬及粮源生产萎缩。大部分农产品的供应需要依靠离城市较远的农村地区,而从离城市较远的农村或异地调运,存在运输、费用、物流等问题,运输物流成本增加,是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方面,随着新增人口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大量农民工进城后由农产品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中国人食物结构变化,肉蛋奶等高耗农产品的需求增多以及全球能源危机爆发,更多的粮食、油料作物被转换为生物燃料,"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产品的供给形势将加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是当前管理通胀预期的关键,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
因此,我们必须要将它作为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协调各方力量共同完成这一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粮袋子"工程建设,加快城郊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城郊"菜篮子"、"粮袋子"工程,鼓励农民在城市近郊种植蔬菜,远郊种植粮食,提升城郊农产品种植水平,将农产品的异地物流费用直接转变成城郊农户受益,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对于确保城市居民吃上实惠的放心农产品,确保农民稳定增收,更好地满足人们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城郊发展农产品生产有很多优势。首先,城郊具有交通运输便利的区位优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及时运到城市销售。其次,城郊通讯相对发达,有助于农户及时获得市场供求信息,从而调整生产。第三,城郊地区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农产品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农产品产量、质量的提高。第四,城郊农民拥有相对较好的冷藏、保鲜技术,这为农产品从产地到达城市销售终端提供了保障。
虽然在城郊发展农产品生产有着诸多的优势,但是城郊农产品生产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差。目前大部分城郊农产品种植还停留在传统的露天种植,靠天吃饭的阶段,大棚设施相对较少,专业化种植还不多。而且随着城郊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的加快,也显现出管理上的缺陷,尤其是各级没有专项经费和专人负责抓农产品基地建设和管理,道路、水、电设施不配套,与农户及市场需求不相适应。
第二,农产品品种结构有待优化。我国城郊地区农产品供给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以季节农产品的种植为主,反季节农产品种植面积相对较少。从需求方面来看,以蔬菜为例,城市是青菜、生菜等叶菜类蔬菜和黄瓜、番茄、茄子等精细蔬菜的高需求地区,对反季节蔬菜的需求也很大,这就相应需要城郊的大量供给。另外,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一些名贵蔬菜的需求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城郊对名贵蔬菜的生产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第三,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有待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各地政府,农业部门为了发展农产品生产,在农村不同程度地推广新的技术,使农产品种植技术水平有所提高,但是发展有限。首先,农产品种植者文化程度低,对先进种植技术掌握较少。其次,城郊地区为发展技术投入不够。技术水平的提高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比如发展设施蔬菜需要大量技术人才,大棚、温室等设施,以及强大的资金支持,而各地对技术的支持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最后,分散的小规模蔬菜生产影响到一些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蔬菜生产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第四,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生产分散,不易形成品牌。在城郊,与全国大部分农村一样,农民加入合作社的较少,从中得到实质的利益就更少。组织化程度低下,难以达到规模效应,不利于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对农民而言,由于单个农户产量较小,农民在产业链条中处于弱势地位,其议价能力有限,卖给收购商的价格低下,利润小,而风险大。另外,农民的分散生产,阻碍了城郊形成统一的农产品品牌。同时,部分城郊虽然建有农产品流通市场,但实际用于农产品交易的很少,有的甚至改变性质。
第五,城郊农产品生产未形成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能大大降低流通成本,有利于农民以销定产,更有助于降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这对于稳定农产品价格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大部分城郊的农产品的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各环节分开进行,还未形成产业化。只有少数像北京、郑州等地有初步的系统化经营,但其产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
针对城郊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发展城郊农产品产业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重点突破。
第一,保护农业用地。在推进城市化发展的同时应该重视对农业用地的保护。应进一步加强对老基地的保护,在远郊合理规划建设新基地。在大中城市郊区和蔬菜、水果等园艺产品优势产区,支持建设一批设施化、集约化"菜篮子"、"粮袋子"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一批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及环境保护要求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水产健康养殖场。政府部门要拿出更多的财政资金来补贴城郊农业生产,建设大规模蔬菜大棚基地、养殖基地和粮食基地,改善农场周边的道路、水、电等配套设施。
第二,立足市场,优化产品结构。近郊重点生产应急性、大流通不能满足的叶菜类等速生菜,远郊发展耐贮运的民生蔬菜,对特大型城市应急性、保障性的特殊蔬菜品种,应得到重视。一是政府应加大生产性补贴力度,对绿叶蔬菜实行专项补贴,鼓励农民扩大绿叶蔬菜的种植面积。二是扩大季节性蔬菜种植。政府通过资金投入,引导农民充分利用冬闲田,搞好冬季蔬菜生产。三是政府加大蔬菜新品种培育技术的支撑扶持,如对蔬菜良种、肥料、农药等农资进行补贴。
第三,科技兴农。大中城市拥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有较高的新技术研发水平,完备的技术推广机构,对农业技术有辐射带动作用。城郊可以依托其中心城市发展蔬菜生产种植新技术,促进蔬菜产量、质量的提高。首先,要提升农业生产者文化程度,政府可以给予愿意献身农业的年轻人和高学历人才以政策支持。其次,要提升城郊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加大园艺科技入户等方式的技术物化政策支持力度。最后,要提升农产生产效率,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走集约化农业发展道路。
第四,完善农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分散生产导致众多问题。因此,应大力提升农产品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要大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发展,合作社应强化对农户的服务,吸引农户加入合作社,完善合作社的运营,将众多农户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联合起来提高其议价能力,并形成统一品牌,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和抗风险能力。
第五,不断拓展城郊农产品产业化经营渠道。引导大型零售流通企业和学校、酒店等最终用户与产地农产品生产合作社、批发市场、龙头企业等直接对接,促进农产区和销区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建设和改造一批产销地批发市场、零售市场、集贸市场,强化产销衔接功能。支持大型连锁超市和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超对接",建设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支持建立覆盖主产区和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产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定期收集发布农产品生产、供求、质量、价格等信息。
总之,发展城郊农业不仅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社会有效供给、改善人民生活质量,而且对于增加社会就业、促进整个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不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产量上,我国目前的城郊农业发展还很滞后,这需要我们政府积极转换观念,城郊土地不仅仅是城市建设的储备基地,它还是"常平仓",是维持农产品有效供给与价格稳定的有力工具。
(王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