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科研育种 推动中国水稻“走出去”
4月12日,首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提出了“三亚论稻”,袁隆平等10位院士同台“论稻”,围绕“创新稻”、“产业稻”和“国际稻”展开,为水稻育种科技创新方向、稻种稻米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水稻产业走向世界发展路径等提供思路方法,为国家南繁发展和全球水稻发展的走向进行顶层设计,推动中国水稻引领世界、走向世界,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院士论‘稻’”结束之后,紧接着进入“院士谈‘稻’”环节,在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邓华凤主持下,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朱英国、张洪程各抒己见,同台谈稻。
高效益、低风险是未来水稻育种目标
谢华安表示,科研成果得益于明确的目标和创新的技术路线。针对如何成功选育水稻品种,谢华安指出,首先要目标明确,并根据这些目标制定创新技术路线,加上多年的坚持才能成功。谢华安的水稻育种团队选用亲本和稻瘟病发病最重的五个县的五个乡作为抗病性的鉴定区,最终选育出了优质水稻品种。高效益、低风险的品种,应该符合丰产性、抗性、优质性、广适性四大特性,对于未来水稻育种的方向,谢华安认为,水稻产业高效益、低风险的品种是育种家未来的目标。
朱英国院士与水稻结缘50多年,推动了中国优质杂交稻的发展。选育的珞优8号最高亩产达876公斤,并且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一步跨入“超级稻”行列。朱英国介绍,红莲型珞优9348富硒杂交稻,去年投产后监测的硒含量全部达到富硒产品标准。
中国水稻要“走出去”
谈及中国杂交水稻未来几年的发展趋势,谢华安强调了水稻产业链发展的重要性。“农民需要精简化的栽培、高效率的机械化生产以及稻米加工产业链的全产业链提升,来实现水稻增产增收的目的。而在水稻育种研究上,应围绕老百姓最喜欢、最实用的水稻品种开展。促进中国水稻育种成果‘走出去’”。他认为,应该在政府指导之下,实现科研单位与企业的合作,企业走出去,带出去的就是科研单位的最新成果和技术。
谈到中国水稻“走出去”,很多人会想到红莲型的杂交水稻,红莲型的杂交水稻在东南亚推广面积非常大。朱英国指出,科研成果想要“走出去”首先要落地。此外,水稻品种要高产优质,并适合当地的种植,且要把科研、生产、经营结合起来,发挥经营的作用,促进育种协同发展。
改进栽培技术 提高水稻产量
如何降低水稻种植成本,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张洪程院士认为,通过水稻育种技术,实现优质、高效、高产协同发展,满足农民的种植需求尤为关键。“我国水稻实际生产中,没有发挥优质高产水稻的优势,全国平均产量仅430公斤/亩左右,这与我国已突破了1000公斤大关的水稻育种水平相距甚远。提高水稻在实际生产中的产量,需要有更好的栽培技术配套,提升农民的种植水平。在‘新、优、绿’的指导下,水稻育种、生产、服务技术如何创新驱动发展,借助‘一带一路’把中国水稻先进技术输出”。
张洪程指出,首届中国(三亚)水稻国际论坛的召开,就是推动中国水稻先进技术走向世界的最佳窗口,把我国一些先进的育种、栽培和其他方面的技术推广到世界。他还建议,我国有关的领导部门、科技部门、方方面面的科研部门可以更好地结合“一带一路”战略,制定更明确的思路和规划,利用我国水稻育种和轻简化、机械化等方面特色组织力量,培养人才,与其他国家开展密切的水稻科研合作,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我国水稻走出去。张洪程补充道,在种业、生产技术、加工出厂方面的标准化要有自己的特色,且有一些标准化要逐步地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