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粉造塑料阻断“白色污染”

琼粤企业应战白色污染

28日上午,记者来到生产企业海南红背带环保产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与广东三九集团合作,建立了海南最大生物基完全可降解制品基地。只见多部机械同时运转,将一袋袋白色塑料颗粒吞下,吐出了购物袋、垃圾袋农膜、餐饮用杯、碗以及餐盒等。据公司董事长陈清泉介绍,2007年12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限塑令”,要求从2008年6月1日起,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2008年5月30日,海南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海南经济特区禁止生产销售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的规定》的“禁塑令”,规定自2008年10月1日起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限塑令”和“禁塑令”迄今已颁布实施过去五年,却难以贯彻落实,废弃塑料制品随处可见,“白色污染”依然不断蔓延,关键是没有合适替代产品来代替目前市场上不可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制品。

木薯原料带动农民增收

“我们所生产的产品如果埋在地下,90天之内将完全降解。”陈清泉显得自信满满。

调查统计显示,目前海南全省每日使用塑料袋约150万个以上,其中90%以上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据相关专家介绍,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被随意丢弃,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潜在危害。焚烧废弃塑料制品产生有害气体“二噁英”是毒性最大的一种物质,可以致癌,进入土壤后,至少需要15个月才能分解,危害植物及农作物生长。废弃塑料制品填埋在土壤中,影响作物、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自然腐烂降解需要200年以上。陈清泉介绍,公司现在生产的产品经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完全降解率高于国际标准6倍,节能是所有石化塑料的100倍以上,且还有改良土壤的奇特功效。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粉碎后,还能作为动物饲料和有机化肥原料。

据了解,该项目预计年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收约600万元,将成为海南塑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同时,该项目做到了生物资源化、使用无公害化、污染减量化三大标准,项目投产后,既可减轻二氧化碳的集中排放,又可替代有污染的不可降解塑料,延伸出更合理、高效的产业链,副产的废气也可以加以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因该项目中的“可完全生物降解”产品的加工原料主要以木薯加工生产的淀粉为主要原料,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淀粉木薯,帮助农民创收。

28日,海南年产量可达1800吨完全可降解塑料项目正式投产。该项目主要用于替代一次性不可降解的塑料购物袋、垃圾袋、农膜、杯、碗、餐盒等,为当前海南最大完全可降解塑料项目。

该项目的技术由海南省生态研究院引进,由海南红背带环保产品有限公司与广东上九集团合作生产。项目中的“可完全生物降解产品”的加工原料主要以木薯淀粉为主,将木薯淀粉做成颗粒米,在机器里通过热能和气压吹成塑料膜或塑料袋等完全可降解的塑料产品。

28日上午,海口网记者在该项目生产线看到,多部机械同时运转,将一袋袋白色塑料颗粒吞下,随后有的吐出了购物袋、垃圾袋,有的吐出人们平常餐饮用的杯、碗以及餐盒等。记者看到,塑料袋上写着绿色字样的“100%可降解”。据悉,这种袋子的韧度、耐热性、承重力跟普通的塑料袋没有区别,成本比普通的塑料制品高约20%,最大的亮点是可以百分之百降解。除了日常用品外,还生产农膜、地膜。比如,农田里的大棚膜掀开时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完全可降解的大棚膜可以根据农作物的生产周期设定降解时间。当该农产品发芽丰收时,大棚膜也随着预先设定好的降解时间直接降解,降解后分解成钙、水、二氧化碳。

该项目预计年产值5000多万元,年创税收约600万元,将成为海南塑料行业的龙头企业。第一期年生产生物基可完全降解塑料制品预计约1500吨。海南木薯资源丰富,可为生产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据了解,按单条生产线年使用35万吨淀粉计,一亩木薯平均产木薯3-4吨,按4吨木薯产1吨淀粉计,即可带动周边农民种植淀粉木薯30万亩,按淀粉市场价格3500元/吨计,单木薯淀粉一项即可为周边农民增收1.05亿元左右。

海南红背带环保产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清泉说,“限塑令”和“禁塑令”迄今已颁布实施五年,“白色污染”依然不断蔓延,关键是没有合适替代产品来代替目前市场上不可完全降解的塑料袋和塑料制品。此次海南最大生物基完全可降解制品基地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可降解制品根据产品的不同,降解期分为30天到三年不等。

据统计,目前海南每日使用塑料袋约150万个以上,其中90%以上为不可降解塑料制品。该项目生产的产品经国家塑料制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完全降解率高于国际标准6倍,节能是所有石化塑料的100倍以上。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经过粉碎后,能作为动物饲料和有机化肥原料,做到了生物资源化、使用无公害化、污染减量化三大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