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瑞集团收购德国 Biotest,“血浆经济”产业整合之风越刮越盛

血浆制品的出现,使人血利用达到了新高度。和临床用血的本地化供应不同,血浆制品可以被携带到任何地方,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特征。为了更好地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血浆资源,提供更安全的血浆制品,相关企业的全球化整合也越来越明显。

近日,据《路透社》报道,科瑞集团宣布在对德国生物检验公司 Biotest AG 的竞购中获胜,将以 13 亿美元收购 Biotest,这一收购价格较后者过去三个月的平均股票价格溢价 55%。根据二者签订的五年协议,Biotest 总部将保留在德国黑森州德赖艾希 ( Dreieich ) ,公司名称不变,并按照管理层规划增加员工数量。

科瑞集团是一家成立 25 年的投资公司,投资领域涉及金融服务、血清药物、制造业和矿产资源。其旗下有多家上市公司,是上海莱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股股东之一。其官网显示,上海莱士目前有 35 家单采血浆站。

去年,中国科瑞集团完成对英国血浆制品企业 BPL(Bio Products Laboratory Ltd.)公司的收购,交易价格约为 72 亿人民币。这个并购是 2016 年年初爱尔兰 Shire 公司 320 亿美元并购美国 Baxalta 公司后,全球血浆制品行业的第二大并购案。

据媒体报道,BPL 是英国唯一、全球前十的血浆成品企业,出产用于治疗免疫缺陷、凝血障碍和重症护理等 14 种血浆成品,每年约加工 650 吨血浆。其美国分部有 34 个浆站,每年采浆量约为 2000 吨,是全球最大的第三方血浆供给商。除了提供给 BPL 外,还向 Biotest 等血浆成品企业提供原料血浆。通过并购 Biotest 和 BPL,上海莱士随后的年采浆量或将能跨越 3000 吨,接近中国 2016 年总采浆量的一半。

目前,除了上海莱士,中国多家相关企业,比如天坛生物、华兰生物等近几年也在不断收购重组。经过行业整合,全球尤其是中国血液制品行业开始越来越呈现集中化趋势。

根据中国卫生和生育计划委员会的《对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 3070 号建议的答复》,我国现有血液制品生产企业大约有 30 家,但多数企业只能生产 1 到 4 个品种,对原料血浆的利用率不足。存在集中化程度低,生产规模小,技术研发能力弱,生产效率低等问题。

中国血浆制品的市场化供给

我国的血浆制品短缺一直存在。

数据显示,2016 年,中国血浆年需求量大约为 13000 吨,但 2015 年中国总采浆量不到 6000 吨,缺口超过 50%。

左边轴为采浆量,右边轴为浆站数量,2014 年数据缺失,数据来自中国卫生和生育计划委员会官网

血液制品行业的原料是人的血液。血液制品的特殊性在于,它只能从人体组织提取,很难在体外合成;其工业化生产的关键在于稳定且清洁的原料收集渠道。因为每个人献血数量有限,生产过程中需将收集的血浆混合在一起。其中一旦有病毒携带者,不仅会污染其他血浆,还会造成随后的输血者被感染。在这种安全风险下,血浆的病毒检测和管控变得十分重要。

1995 年前,我国曾刮起过一阵 " 血浆经济 " 之风,但无序竞争导致艾滋病、乙肝等血液传播疾病大面积传播,随后政府开始对单采浆站进行严格管理。

目前,我国各卫生部门对血浆资源的各项把控,比如前置审批、浆站设置地限制等十分严格。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血液制品原料来源相对单一。

国际上,血液制品生产的原料血浆通常分为单采血浆和回收血浆两种。根据相关法律,在中国,回收血浆不允许用于血液制品的生产,原料血浆只能通过单采血浆技术采集。临床用血产生的回收血浆,宁可废弃,也不允许加工成血浆制品;血浆成分、制品原液,宁可流进下水道,也不允许企业之间调拨。

另外,根据 2008 年颁布的《单采血浆站管理办法》,独立盈利的单采血浆站是被禁止的,单采血浆站必须被血液制品企业收购,向固定的企业供血。

从下图可以看出,我国的血制品主要从浆站开始,基本是闭环,决定产量的主要是血浆量。其中,浆站数量和献血人数是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2015 年,全国共有 201 家单采血浆站,隶属于 28 家血液制品生产企业。

血制品生产销售过程

制约我国血液制品供应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相关生产企业能力较为薄弱,对原料血浆利用率不足。同时,过去几年,在血液制品行业整顿下,单采浆站不断倒闭、采浆成本比如单次献血营养费不断增加(此前单次献血 600g 的营养费是 80 元,现在是 300 元)等。随着供不应求的进一步加剧,发改委放开了最高限价,中国血液制品价格不断上涨。

全球血液制品行业发展

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过去全球血制品企业超过 100 家,但随着血制品意外事件不断增多,各国行业监管加强,企业并购不断,目前全球(除了中国)血制品企业不到 20 家,一年的投浆量约 3 万吨,整个行业产值大约为 70 亿美元上下,其中贝林、百特、拜耳、基立福等公司市场占有率超过 80%,垄断格局明显。

其中,美国血液市场波动对世界血液市场影响较大。美国年采浆量约为 1.5 到 2 万吨,在全球市场的占比超过 50%,一半满足本国,一半出口。其血制品企业 Grifols,CSL,Baxter,Octapharma 等占比达 80%。欧洲大多数国家中,除了德国在浆源控制上相对开放,其他国家和中国类似,管控严格,浆站申请数量缓慢,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但相较之下,欧洲血浆提取技术更先进。

从全球血液制品行业的发展路径来看,中国和其他国家的行业发展路径相似,都经历了供不应求、疯狂扩张导致安全问题后政府进行整顿,不过目前美国和欧洲该行业更加市场化。

作为生物制品,由于人种差异等因素的存在,进口血制品原料的隐含风险因素依然存在。2015 年后,国家重新开启新建血浆站的审批。部分相关行业上市公司比如华兰生物,ST 生化,博雅生物等开始跑马圈地,部分企业比如上海莱士,沃森生物,博晖创新则发力外延并购,也有部分公司比如天坛生物尝试重组血制品资产,整体来说,整个行业朝着越来越集中化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