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会减产甚至绝收 豫皖鄂等拉响警报

 

      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常发性病害,不仅严重影响小麦高产稳产,而且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DON)污染麦粒,影响小麦质量安全,对人畜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并且会导致粮食部门拒绝收储,进而影响农民减收。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或大雾天气,就能造成病害大流行;连续3天降雨达12毫米以上,十分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麦苗稠密,田间郁蔽,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也能造成赤霉病大流行。

 

      赤霉病菌一般在小麦开花至盛花期侵染率最高,抽穗期次之,乳熟期病菌侵染率明显降低,糊熟期后病菌基本不能侵入。

 

      Q

 

      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A

 

      “中等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5%~15%,大流行年可使小麦减产30%~60%,严重的甚至造成绝收。”据安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丁克坚教授介绍,病籽粒还产生多种毒素,人、畜误食病粒后会引起发热、呕吐、腹泻等中毒反应,“一旦病粒率超过4 %,粮食部门严禁收购入库,将影响小麦收购和农民收入。”

 

      警报1:湖北省

 

      当前,湖北小麦正进入抽穗、扬花阶段,既是产量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病虫发生防控的关键时期。根据省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降水除鄂西北偏多1~2成外,其他大部偏少1~2成;平均气温大部偏高0.2~0.9℃,主要降水过程大致时段6~10日、18~19日、22~24日、28~29日,与小麦扬花期吻合度高,加上小麦品种抗性普遍较差,菌源基数偏高,非常有利于小麦赤霉病菌的侵染和病害流行。

 

      根据各区域站系统监测,结合小麦长势及天气趋势综合分析,预计小麦赤霉病在鄂东、江汉平原、鄂北等产区大部4级,局部5级;病害流行高峰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发生面积约1000万亩。

 

      警报2:河南省:

 

      目前河南省小麦从南往北陆续进入抽穗扬花期,是预防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时期。据3月下旬,平桥区调查,赤霉病稻桩平均带菌率32.5%,最高79%;平舆县玉米根茬带菌率17.9%,子囊壳成熟度指数7.4。说明田间菌源比较丰富,且发育良好。

 

      据河南省气候中心预报,4月份,河南省降水量北部和西南部地区偏多0~2成,其他地区偏少0~2成,平均气温北部、西南部和南部偏低0~1℃,其他地区偏高0~1℃。预计4月份主要天气过程有5次,分别出现在3-4日、6-8日、12-13日、15-17日和28-30日。其中4月3-4日,全省大部普降小雨,西部、南部部分地区达中雨;6-8日,全省大部有小到中雨;12-13日、15-17日和28-30日,全省大部有小雨。4月份频繁的降雨过程,十分有利于赤霉病菌的侵染危害。

 

      根据菌源量,4月份河南省天气条件及目前主栽品种抗病性差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在豫南(许昌以南)、豫东南(周口)、豫北偏重发生,局部重发,其它地区中度到偏轻发生。

      警报3:安徽省

 

      由于田间菌源量大,气象预报4月份降雨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度高,安徽省小麦赤霉病呈大流行的态势。

 

      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上中旬主要有2次较明显降水过程,出现在4月上旬中期 (4月5-7日)和4月中旬前期(4月12-14日)。这两次降水过程分别与淮河以南适播小麦、沿淮及其以南中迟播稻茬麦易感病生育期吻合度高,十分有利于赤霉病侵染流行。全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2800万亩,需实施预防面积约6500万亩次。

警报4:江苏省

 

      受今年小麦苗情不平衡性大、赤霉病偏重流行风险高等因素影响,预计江苏省小麦赤霉病防控形势将是近年来最为严峻的一年。从苗情上看,由于去年小麦播期拉长、烂耕烂种比例高、晚播面积大、基肥施用量少,苗情是近年最差的一年,生育进程差异也是近年最大的一年。若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将显著增加赤霉病流行的概率、根系早衰和植株倒伏的机率。从品种上看,目前我省没有高抗赤霉病品种,感病品种占比超过60%,尤其是沿淮与淮北小麦主产区,感病品种超过90%,一旦遇到适宜气候条件就会严重流行。从政策走向上看,受粮价变动等因素影响,群众对农业生产投入和赤霉病防治的积极性下降。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一)坚持适期用药。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佳时期。长江流域、江淮、黄淮等常发区,全面落实“见花打药”(扬花5-10%)预防控制措施,如遇连阴雨、长时间结露等适宜病害流行天气,需进行第二次防治的,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7天再次施药。黄淮北部、华北、西北等偶发区,一旦遇适宜病害发生的气候条件,应抓住小麦扬花期,及时用药预防。

 

      (二)坚持合理选药。选用对路的药剂种类、足够的有效剂量,是保证预防控制效果的关键。应优先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江淮等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必须慎用多菌灵及其复配制剂。同时,尽量选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胶悬剂等剂型;注意轮换用药,第二次防治应选用与第一次防治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品种,以延缓抗药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减轻真菌毒素污染。

 

      (三)坚持科学施药。选用高效的施药器械、适宜的助剂和稳定剂,是保障预防控制效果的基础。推荐使用自走式宽幅施药机械、无人机、热雾机、机动弥雾机、电动喷雾器等施药机械,应尽量避免使用担架式喷雾机。尽可能选用小孔径喷头喷雾,添加相应的功能助剂,保证适宜的雾滴大小和药液均匀展布性能。机动弥雾机喷雾,出液量应控制在2/3以内;热雾机防治,应配合稳定剂使用;无人机尤其是多旋翼无人机作业,应添加沉降剂。

 

      (四)坚持一喷多效。小麦穗期是小麦多种病虫盛发期,也是防控的关键期。各地应以小麦赤霉病预防控制为重点,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和科学混配防控药剂,兼顾做好吸浆虫、蚜虫、条锈病、白粉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同时,注重防病治虫和控旺防衰相结合,分类指导、药肥混用、保粒增重。

 

      来源:农业部、中国农资网、湖北省农业厅、中安在线、中新网、江苏植保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