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绿色农机助力现代农业
“地膜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它的自然分解时间是两百到三百年,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对环境、土壤、作物、牲畜等有很大影响……”
春寒料峭,青海省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培训及现场实训,在3月末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有声有色地展开着。
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农用残膜机械化回收等专题讲座,围绕推动春季农机化生产及农业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起了参训农机技术人员的共鸣。
农机培训 助力春耕生产
“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培训,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绿色环保机械化作业,也是一种新理念,对改善环境、提升农机化生产的科技水平能起到很大作用。”民和农机推广站技术员马叔瑛说。
张富德是民和西沟乡复兴专业合作社的监事,他说:“这几年,省农牧厅每年对我们都有培训,像去年和前年都派我们到外地培训参观,了解先进地区农机的发展,增加我们对不同农机技术的掌握。培训以后我们更加明白机械对我们农民和家庭农场的巨大作用。今后我们还要加大机械方面的投入。”
2017年,为了贯彻落实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全力抓好以备耕春播为重点的各项农牧业工作,省农牧厅组成8个春季农牧业生产督导组,结合“百日攻坚”行动,以“四推四抓一落实”为重点,扎实开展春季农牧业生产督导调研和以“干部到基层、科技到村社、服务到田间”为保障的春季农牧业“三下乡”活动。
“作为农机来说,在春播备耕期间,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机具的准备、维修。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维修农机具近9万台套;还有一项主要工作是人员的培训,重点是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的培训,包括起垄、覆膜、穴播、深松作业和保护性耕种等,目前为止培训农民和农机手7千余人,培训农机专业技术人员2700多人次。下一步我们将根据春播的实施进展,继续开展机具的维修,以及生产作业现场技术指导的服务,同时对农机的购机补贴工作根据农牧民的需要,进行应补尽补,拿出理想的方案,配合整个春季生产圆满完成。”省农牧厅农机局局长王建元介绍。
据悉,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在农牧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我省各级农机部门早布署、早安排,在全省各地积极开展农机化培训、机具检修、农机安全监管、科技推广等多项活动,为春耕生产打好基础。
“为了转方式、调结构,保护生态环境,适度利用资源,近年我们大力推广和应用深松作业和保护性耕种技术,坚持农业生态与资源环境绿色发展。我们接着要做的两项工作就是深松作业和保护性耕种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在只是河湟地区部分开展了深松作业,下一步要在全省范围开始大面积深松作业。今年全省深松要达到75万亩(50000公顷),保护性耕作有40万亩(26667公顷),这两项都是绿色环保的农机化技术实施。”王建元说。
农机推广 让农机唱响主旋律
一场春雪,滋润了民和古鄯镇的田野。在古鄯镇夏家河村,省农牧厅农机局组织开展的地膜覆盖与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与配套机具现场演示、实训,吸引了远近不少村民。
起垄铺膜机、整地铺膜穴播机、油菜铺膜精量穴播机、马铃薯起垄铺膜播种机,还有搂耙式、卷轴式、集箱式、风力除杂式残膜回收机……各种各样的农机具,展示着农机发展的成就,也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
一台自走式小型播种机引起了不少人的兴趣。工作人员介绍,这台机子简单实用,六十岁以上的老人都可以操作,适合家中耕地不多、没有壮劳力的农户使用。
在演示现场,夏家河村村民李全玉告诉我们,农机推广演示,让大家真切地看到了更加先进的农机具,这些农机具越来越省工省力。“看了一些机子实际操作的效果,比较之后,再决定购买适合我们用的机子。我们家里有十几亩地,一台机子就够用了。”
说起机械化的好处,夏家河村的种植大户夏明耀给我们算了一笔账,“ 这几年我们的地全部是人工种植,覆膜也靠人工。现在好多人都出去打工了,缺少劳动力,人工成本太高,效率又低。我们想要购置的是覆膜机,覆膜和点播,一次性就可以完成,节省了大量人工。我们合作社流转了400多亩(27公顷)地种玉米,一台机子大概能干十几个人的活儿。这样算下来,几百亩地,找上十几个人就可以干一年的活儿。”
机械化耕种的不断发展,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体会到使用机械作业带来的好处。
“现在农民们个人请我们进行农机作业的也越来越多。比如深松作业,一亩地补贴20元钱,农民们自己再投入些。一亩地投入50元钱,我们就可以进行深松加旋机,一次性完成作业了。”张富德告诉我们。
“我们这次演示和培训,主题就是地膜覆盖和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从农机推广方面,我们想,一方面是在农机和农艺充分融合的情况下,用一种更新的更适用的覆膜播种机械化综合技术来替代原来的人工用量过大、劳动强度过高、生产成本过高的传统模式,用这些新的机具,一次性完成整地、施肥、播种、覆膜、压膜,生产效率大幅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另一方面,不仅仅是在马铃薯、玉米等作物上推行地膜覆盖技术,现在有关示范县已经开始在蚕豆、油菜、中藏药、小麦、青稞上,开始引进推广旱作的覆膜技术,这种覆膜技术使用以后,能提高30%左右的产量,应该说效益是非常可观的。只要机具到位了,这项技术在我省的发展潜力还是很大的。”赵得林分析。
而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机遇,也让村民购买农机的信心不断增加。
民和县农机推广站站长张富英告诉我们,该县仅去年国家农机购机补贴就达到500万元,项目叠加后,加上省上和县上的补贴,总资金投入达到1600万元左右。
“去年购买农机,国家补贴给了我们30%,还有县上和省上的补贴,全部拿下来,一台机子的补贴能达到60%。像我们购买的一台4万多元的机具,最后1万多元就拿下来了。”张富德很高兴。
绿色作业 势在必行
“这两台残膜回收机各有特点,这种搂耙式的比较简单,但最大的问题是残膜容易和土壤中的其它东西混杂在一起,如果膜太薄,就搂不干净。而另外这种膜土分离式的残膜回收机,它的铲是进到土里面的,埋在土里面的地膜和碎片,同样可以捡出来,捡净率特别高,操作正确的话能达到90%以上……”
省农牧机械推广站研究员许振林,向农机大户和村民详细介绍着各种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和配套机具。
地膜作为旱作农业区的一个主要的生产手段和生产技术,被广泛应用。我省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地膜技术在我省应用后给农业和农民带来很大收益,特别是民和县引进全膜机械化以后,过去不能种玉米的干旱地区开始种玉米,过去只有二三百斤的产量,现在达到了上千斤。地膜在我省应用最多的就是玉米和马铃薯,全膜玉米主要集中在民和地区,其它地区主要应用在马铃薯区域,全省每年全膜面积达到130万亩(86667公顷)。
但同时,残膜回收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也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们传统的方式是靠人工捡拾残膜,人工捡膜的劳动成本很高,效率却很低。现在就是要通过机械化技术来解决残膜回收问题。但残膜回收大的难题是,裸露在地表上的成块残膜,用机子很容易回收出来,但埋在地里的残膜分捡却非常麻烦,回收也非常困难。我们希望通过使用更先进的技术,不仅把地表的残膜回收得更干净,同时把埋在地里的残膜也尽可能分捡回收,把污染降到最低。”许振林说。
对推广使用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农民们也是感同身受。同样也是家庭农场主的张富德有些忧虑,“我自己种地已经有四年了,年年铺膜,残膜已经很多了,挖下去20多公分,下面还有残膜,我们大家都认识到,残膜必须要收拾掉。去年我们买了比较简单的搂耙式的残膜回收机,今年再比较哪种机具效果更好之后,还要投入购买,争取把残膜降到最少。”
“现在已经生产出了很多残膜回收机具,技术正在逐步成熟,我省在各地也开始引进残膜回收机具。残膜回收哪怕再难,我们也要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推进这项工作。” 赵得林说。
对于地膜的使用,许振林有自己的观点,“在使用地膜的时候尽可能地降低超薄膜的使用,特别是0.01毫米以下的。我们建议薄膜中添加抗老化剂,使用厚度达到0.012毫米以上的地膜,地膜厚度增加了,抗拉力就强,用普通的残膜回收机就可以把它收回来,成本很低。如果厚度达不到要求,很多地膜依然会因为拉扯断,留在地里,给回收增加难度。所以我们希望能用更好的、更简单的、更有效的方法,从源头上解决地膜回收问题。”
今年全国农机化工作会议把“围绕绿色发展,推进高效节约农机化技术推广应用”作为农机化重点工作之一,对于全面推进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省农牧厅党组成员孙应祥认为,“当前,我省农牧业的发展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双约束’,农业部高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推广,提出了‘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应用绿色环保、高效节约的机械化技术已经成为我们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当务之急。”
对于下一步的工作,赵得林表示: “普及推广深松整地、保护性免耕播种、高效施肥、残膜捡拾循环利用、秸杆综合利用等绿色机械化技术,是今后农机技术推广的重点工作,为此我们要强化项目的示范带动,坚持试验示范先行,稳步推进成熟技术推广应用,加快新型技术成果示范转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