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头梳理让企业不想违法

《 农民日报 》( 2013年12月09日 07 版)

大力推动商业化育种,使企业能选育出自己的拳头品种,用不着套牌侵权。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企业品牌,使企业品牌效益大过侵权套牌收益,让企业违法得不偿失。

大力推动商业化育种,使企业能选育出自己的拳头品种,用不着套牌侵权。首先是吸纳高端人才。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不缺一般研究人员,大专院校新毕业的硕士、学士乃至博士因就业观念的改变,愿意到大型种业公司工作,难的是如何让在农业科研院校成长起来的育种领军人物进入企业。湖南省的做法是:鼓励育种家自己创业办企业、留职到企业办科研(省里出台政策,到企业工作5年内保留编制,随时可以回;企业发展后一般就留在企业了)、到企业兼职服务、高薪聘请等方式,将省内大部分领军育种家吸引到企业工作,让企业成为吸纳人才的高地。其次是保证科研经费。种子企业每年拿出大量经费用于新品种选育,保证了科研人员的需要。去年湖南省用于商业化育种的经费突破了2亿元。再次是开通商业化育种的绿色通道,让骨干企业选育的新品种不经过预试直接进入区试,比农业科研院所选育的新品种快一步审定,让企业一步快,步步快。

近三来,湖南省新审定的水稻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80%以上都是企业选育的。这样一来,湖南骨干种子企业都形成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有了自己的自有品种,从源头上抑制了侵权套牌行为。

高端人才流向企业后,对湖南省市州一级农业科研所带来了较大的冲击。因待遇相对较低、科研经费少、出成果难,市州一级农业科研所很难留住人才。湖南省将新品种的区试任务主要交由市州一级农业科研所来做,起到了缓冲作用。

建议:今后市州一级农业科研所可以在农机农艺融合、农业栽培技术研究推广上做文章。

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企业品牌,使企业品牌效益大过侵权套牌收益,让企业违法得不偿失。企业小、散、弱,是种子市场乱象的总根源。大家都想赚钱,正规渠道赚不到,就搞歪门邪道。湖南通过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通过企业的并购重组和自然淘汰,5年时间使全省种子企业数量由起初的180多家调控到目前的46家,只有原来的25%左右。过去一碗饭4个人吃,肯定有人吃不好,只好“饥寒起盗心”,做一些违法勾当。现在,1个人吃原来4个人的饭,不但可以吃饱,还可以想着怎么吃好,心思就用到怎样打造企业品牌、守住自己的发展成果上来了。自然而然,侵权套牌行为就少下来了。在行业评选的全国82家3A级种子企业中,湖南省就占了10家,占全国的12%多。湖南省22%的种子企业是全国3A级企业,排全国第一;而这些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90%,奠定了湖南省种子市场的主体地位,为湖南省种子市场的稳定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另外,近几年湖南省大幅度提高了品种审定标准,严格控制品种审定数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淘汰落后的种子企业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一些没有研发能力,市场规模小,买品种又出不起价的种子企业因没有品种可以生产经营,只好关门。

建议:对于国家来说,应在严格品种审定标准的同时,扩大国审品种的数量,打破各省之间的地方保护,为培育全国性的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打开方便之门。如果各省都能如此,将全国种子企业的数量调控到1000~2000家左右,将会迎来我国现代种业发展的最好时期,才能更好地实现中国种业强大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