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色农华种业:以科技创新强盛民族种业
公司每年保证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成立10多年来,在育种科研的投入累计达2亿多元,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研发投入达6000万元,约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0.5%。
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2001年10月成立,是集科研、繁育、生产、加工、推广为一体的大型种业科技企业,注册资本4亿元,主营杂交玉米、杂交水稻种子。拥有全资子公司4家(江西先农种业有限公司、湖南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华占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江西赣兴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在全国20多个省设立了分支机构,科普服务队伍遍及全国。公司拥有员工560人,3名博士,30名硕士,研发人员130人,其中,享受国家级政府津贴的高级专家5人,高级职称8人。公司始终秉持“报国兴农、争创第一、共同发展”的企业理念,以“创建国际一流种业科技企业”为发展目标,致力于以科技创新强盛民族种业。
金色农华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发改委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国种业信用明星企业、中国种业AAA信用企业、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北京市企业技术中心、作物生物育种北京市工程实验室、北京市专利示范单位;建有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博士后工作站分站。
科研是种子企业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品种是企业能力的有效体现,公司高度重视研发,每年保证销售额的10%投入研发,成立10多年来,在育种科研的投入累计达2亿多元,2012年主营业务收入5.7亿元,研发投入达6000万元,约占公司销售收入的10.5%,达到跨国种业企业的研发投入水平。公司与国内重点科研单位如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生物所、中科院微生物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22家单位建立了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平台。近五年承担政府类研发项目15项,公司自立在研重大项目11项。
截至目前公司自主和合作选育玉米和水稻新品种122个,其中,自主选育玉米品种11个,合作选育玉米新品种14个。2012年公司玉米试验晋级及苗头品种37个。公司有20个育种站(中心)、2个实验基地和1个生物技术实验室,拥有200多个品种试验站,科研用地4000多亩,其中海南育种科研用地500多亩。
科研重点在育种人才体系、育种资源公共组配体系、工程化育种体系,品种测试和评价体系、品种示范和推广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探索创新,推行“精确研发”战略,建立强大的科研队伍,创造优良的科研条件,和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广泛合作,占据科研制高点,不断推出新品种。
在育种专家队伍建设和协作创新方面,资源交流方面,公司独创了适合国情特色的“公共组配”体系,为育种家提供了顺畅交流的渠道,实现育种从孤军作战到协作创新的转变。目前已有近百位育种专家参与了技术中心的公共组配。
公司联合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中心等单位组建了农作物生物育种工程实验室,对DH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工程化育种、转基因育种等生物育种关键技术进行研发、系统集成与验证。
公司在全国26个省区,建立123个玉米试验站点,对新品种及推广中的品种进行测试评价。通过品种测试和评价体系建设,在品种测试、评价和精准推广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初步形成了“品种认知理论”;研制开发了新品种试验、评价、推广计算机系统(VEDS),大幅提高了玉米、水稻新品种(组合)的产量、抗性、适应性等特征特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为品种的充分认知,快速、有效、低风险推广提供了可靠保障。
金色农华倾力打造一流的种子生产体系和销售服务网络,借助信息技术甄选制种基地,建立了以亲本观察实验、制种技术、加工工艺为核心的生产技术研究体系。目前,公司在新疆、甘肃、广西、广东、四川等地建立了玉米和水稻制种基地,常年制种面积约20万亩,并在北京怀柔、甘肃武威、湖南长沙、江西南昌等地建立了集烘干、精选、分级、包衣、分装为一体的高标准的种子加工基地,配套自主研发的自动化批量式包衣设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全程质量管理,严格保证种子质量。公司销售服务网络遍布全国,建立了覆盖全国的新品种试验示范体系,新品种试验示范点3000多个,种子销售点和金色农华专卖店2000多个。完善、高效的服务体系建设是金色农华品牌建设的重中之重,金色农华的科普营销员和技术服务团队常年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 本报记者崔丽整理
田间测试
●公司创新并实践了以大范围空间优化、多点次多品种、小区组多对照、无重复或少重复、多层次少指标、极端强化辅助鉴定等为核心的品种田间测试技术。
品种保护
●截至2010年12月底,公司已申请植物新品种权102件,已授权31件。
●公司申请受理发明专利21件,已授权4件。
●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件,授权外观专利14件。
●申请商标55件,已授权30件。
协作创新
●公司采用“互联网型”的创新组织模式,探索并应用了“员工专家育种”、“签约专家育种”、“委托合作育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等协作创新的育种项目方式。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