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大力加码农业产业优质化提升

五大专项加码农业提优工程

春耕之际,河南省大力加码农业产业优质化提升。

近日,河南省政府连发五大专项方案,涵盖优质小麦发展、优质花生发展、优质果蔬发展以及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力图通过2017年、2018年两年时间,推进相关领域的优质产量增长,并以此为契机加快我省优质农产品区域化的形成。

此举建立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础之上,同时也是河南省极力加速调整的方向。省农业厅相关人士刘先生告诉记者,我省农业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不足。虽然从数据上看,近几年我省农产品的需求在不断升级,粮食产量也在不断增加,但真正的有效供给,却有不小的缺口。“如玉米等一般作物在国外产品面前已不具价格优势,销售压力极大,同时优质作物则因成本、面积和产量等原因,供应缺口不断加大,这种矛盾已经凸显。”

结构调整的急迫,在市场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以小麦为例,驻马店一家制粉企业副总经理就坦言,当前我省优质小麦数量不足以支撑加工企业和下游需要,“麦贵面贱”情况普遍。“至今优质小麦种植仍过于分散,难以集中收购,而且做不到分品种专种专收。农户种植优质小麦赚钱少,企业收购成本也高,中小加工企业开始遭遇生存困难。”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在“优质化”上下功夫。刘先生表示,河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接近极限,要让农户增收,农产品竞争力提升,除了调节结构,更重要的就在于优化种植。“走‘优质’和‘特色’道路,才能通过改革向绿色生产转变,提升单位价值的同时,修复治理生态环境。”

正因此,提升优质农作物生产面积、调顺产业体系,是此次发布的五个工作方案共同的重点。如《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就提出,2017年,将在总结推广2016年全省8个县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优质专用小麦的发展力度,力争将优质小麦生产面积发展到800万亩,并在2018年将面积发展到1200万亩;

在优质花生种植方面,我省将着重于提升单产和产业综合效率。到2018年,力争全省花生种植面积发展到2200万亩,生产全程机械化率提高到60%,秸秆等副产品饲用率提高到90%;

在瓜、果、菜种植方面,我省将对包括西瓜、苹果、梨等在内的水果进行结构性调整,优质果率在2018年提升至70%以上。蔬菜种植规模则要突破500万亩,并使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

咨询分析师宏晨认为,聚焦小麦、花生、果蔬、农业机械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几个领域,是在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新尝试,事关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方案通过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来进行优质提升,利于打破当前混种、混收乃至产销脱节等问题,从而形成专种、专收、专用和经营规模化、产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将提供更好基础保障

为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从2016年起,河南省就在玉米重点区域,进行种植面积调减,共约3000万亩。而在2017年2月全国春管春耕暨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视频会议上,农业部明确今年将继续压减玉米种植面积,力争调减籽粒玉米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2016年河南省调减的玉米播种面积,大多转化为优质花生等作物。”上述农业厅刘先生称,在调减的同时,目前我省也已开展“以养定种、推进玉米粮改饲、扩大青贮玉米面积”等方式,提升供给侧改革效果。“实践证明,改革在有效供给、土地休养生息等方面效果明显。而推进优质化农业生产,则将进一步推进农产品结构供给,培育、壮大农村农业发展的优势动能。”

然而农业转型并非易事,尤其是在保证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减少的基础上完成优质农作物升级,是考验我省供给侧改革推进的一大难点。宏晨认为,简单的调换种植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要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的基础上,加大对优质农产品生产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金融等工具进行引导和支持,给农业生产者吃下’定心丸’”。

或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做好基础和创新性保障,是此次五方案中重点提及的内容。如《推进优质小麦发展工作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对优质小麦生产大县、从事优质小麦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财政支持和补助,并对相关加工企业贷款给予贴息。支持中原农业保险公司等涉农保险公司创新保险产品,在保成本的基础上,试点开办小麦产量保险和小麦收入保险。

而在《推进优质花生发展工作方案》中,也着重提出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商业性贷款投放力度,推动花生种子经营企业、加工销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中原农险等涉农保险公司创新花生保险品种,开发服务于规模化种植的花生高保障保险,探索创设花生期货交易品种等内容。

同时,河南省涉农资金投入方式,也将一改过去按行业、部门分散投资的方式。刘先生称,除预算编制环节,我省将探索实施“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提高财政投入的整体效果,并利用金融工具,解决供给侧改革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位银行业人士表示,河南省农业产业发展,存在旺盛的金融需求和贷款、用途不匹配的问题。农业在生产中缺乏金融意识和防范意识,金融机构的助力扶持是农业能走上优质化道路的关键内容之一。“前端的补贴和金融支持,解决了优质作物种植意愿不强、分散的问题,后端保险保障功能的提升,则免除了生产者的后顾之忧,从而保障了粮食生产、农民增收以及产业融合的稳定,让敏感问题平稳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