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加工市场格局:外资领跑难言垄断

我们吃的每一滴食用油背后,都是一场没有油烟的加工市场战争。

关于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多少食用油品牌,没有准确和权威的统计。益海嘉里方面称,如果把一些县级、乡镇级大豆品牌都统计在内,估计全国有1600多个。在有的地方,一个小企业就有十几个品牌,但其覆盖的市场只有几个县的规模。

在这个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中,外资压榨企业作为领头羊,紧随其后跟着一批本土企业。《第一财经(微博)日报》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在中国大豆压榨企业前十名中,母公司为新加坡企业的益海嘉里占到13.9%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第二到第五名都是中国企业,其中,中粮集团占比8.6%;九三集团占比7.0%;中纺集团占比6.4%;渤海集团占比6.2%.

然而,即便头把金交椅归属外企,但是这并非代表外资就具有垄断地位。《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得的数据显示,外资企业大豆加工产能的总和只占全国大豆加工能力的30%左右,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产能上已经远远领先于外资企业。

另一个来源的报告称,在我国的大豆压榨总产能中,外资企业(含港澳台资企业)所占比重从未超出50%.其最高峰是在2009年,当时全国总压榨能力为19.83万吨/日,其中国企8.5万吨/日,占42.9%;民企1.96万吨/日,占9.9%,外企9.37万吨,占47.2%.

2008年,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文件,随着相关产业政策实施,外资企业就未能再新批产能,而国企、民企则在同期大规模扩充产能。益海嘉里方面提供的数据称,截至目前,全国压榨产能1.3亿吨/年,外企总产能3740万吨/年,占比30%.

在食用油终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方面,1991年前后,益海嘉里在中国推出第一桶小包装食用油,由于占尽先发优势,益海嘉里的"金龙鱼"等品牌拥有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多数份额。

不过,本土食用油品牌近年来快速赶上。

目前比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大约有20个,分别隶属于10家左右的企业集团。这些品牌都具有覆盖一个或几个省的区域影响力,例如九三品牌在东北地区、汇福在京津和冀北地区,都有一定影响力。此外古船在北京、红蜻蜓在重庆、盛洲在福建、海狮在上海、鹰唛在广东,都有较大影响力。

而真正能称为一线品牌、具备全国性影响力的,也就三四个品牌,金龙鱼、福临门、鲁花,但是它们的总销量占到市场总量的1/3以上。它们是市场的主力。

近年来在食用油市场,份额增长较快的品牌有山东的西王、长寿花和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力推的金鼎。益海嘉里集团旗下各品牌总的市场占有率近年来一直维持在40%左右,在不同的年份会因为各种原因有上下浮动,但变化很微小。其他品牌的增长主要得益于市场增量,像玉米油市场,山东的西王和中粮的福临门品牌市场份额甚至做得比金龙鱼还好。

整体来看,由于中国大豆压榨过剩一半以上,食用油生产和销售的利润率已经低至个位数。不少大企业生财之道已经不局限于大豆加工,利用大豆大宗农产品的属性,撬动大量的金融资源,进行财务运作,获得的衍生收益与大豆加工相比甚至不相上下。

本报记者此前报道,中粮控股(00606.HK)2013年上半年实现税前利润11.64亿港元,其中约一半来自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汇兑收益。而东凌粮油(000893.SZ)今年上半年获得的汇兑收益达到6244.55万元,帮助该公司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同比增加816.45%.

大豆加工究竟能不能带来高利润呢?其实,三河汇福粮油集团董事长石克荣2005年就已经提出中国大豆的出路是发展深加工。据介绍,大豆中可以提取5%的乳清蛋白,100万吨可以提取5万吨。现在高端奶粉价格每斤50元左右,1吨乳清蛋白约合10万元,100万吨提取5万吨的乳清蛋白,价值能够达到约50亿元。

(胡军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