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科学会议热议“生态共同体”
经过三年的深入工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编制完成,3月28日,北京市规划国土委对公众发布,征询和吸纳公众意见。其中非常引人注意的一点就是在城市空间上,注重绿色生态建设,以“一屏、三环、五河、九楔”为依托进行布局,但在雾霾封城、水资源枯竭的现实逼迫下,似乎北京很难脱离周围区域环境而“独善其身”。
同一天,在以“区域生态学学科建设与环境问题解决路径探索”为主题的第589次香山科学会议上,众多参会专家提出,任何地方的生态规划都应从区域角度入手,在更大尺度上进行整体布局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呈现区域化态势
会议执行主席、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高吉喜在其主题报告中指出,由于城市化与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使环境问题呈现出区域化态势。他介绍说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张和对水、土地、能源等的消耗,使得资源耗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成为城市发展的副产品。“以北京为例,现在的水资源短缺、空气污染等问题,都不仅仅是市域范围内的事情,而是与周边河北、天津、内蒙古等地的发展有很大关系。当然,如果周边生态环境良好,也会对北京有正向的影响。比如现在沙尘暴日益减少,就是内蒙古、河北等地的退牧、造林、涵养水源所产生的良好效益。”
同时,生态问题的影响不仅仅是点状的,更是区域性的。据高吉喜介绍,1998年的长江流域大洪水,其实就是区域生态被破坏的恶果。“以当年全流域的降水量来看,并非是最大的,但由于中下游地区湖泊、湿地等调节洪水的功能被破坏,就造成了全流域的大洪灾。这个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正是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从局地扩展到区域,资源和环境问题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区域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就会威胁到区域内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区域内的经济体都是“生态共同体”
“我们张家港市从2000年前后,就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问题,当时市政府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拆除了大量的烟囱,环境效果立显,蓝天白云随时可见。然而,没过几年,发现空气质量好的天数又变少了,调查后了解到是那些我们淘汰的污染企业,又被周边地区招商引资重新建起来了。”张家港市环保局的陶平在会上发言时谈到他们面临的问题,非常尴尬与无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孟伟认为,这个案例形象地解释了“生态共同体”这个概念。据介绍,目前区域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以流域、风域和资源域为主,它们分别以水、空气和自然资源为介质连接区域内的所有生态单元,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功能体,具有相对完整结构和一致功能。在同一区域生态单元内,所有生态功能体都是“生态共同体”。
与会专家认为,基于“生态共同体”的相互依赖关系,保障区域环境利益共享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建立区域环境利益共享机制,用区域生态补偿作为调节机制,将解决生态区域内不同生态功能体之间或不同生态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方之间的利益平衡,合理控制区域间发展差距,从而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环境问题。
只有区域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现在大家更多的都在关注雾霾、水污染、环境健康等问题,其实这只是生态问题的表象,深层次则是区域生态功能合理布局及整体规划的问题。”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谢高地研究员提出,只有生态规划前移、整体区域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先污染后治理”的问题。
对此,高吉喜研究员再一次用北京案例来补充说明。他说:“北京市域内有五条水系,在历史上,并非是个极度缺水的城市,如果能在张家口和承德等水源上游区进行早期规划、合理调度,完全可以不必靠南水北调来缓解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北京市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乔青认为,在区域和城市规划时,应优先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这应是一条底线。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区域共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科技日报北京3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