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创业面临软硬环境难题

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城归”成为不少代表委员关注的现象。什么是“城归”?近年来,不少在城市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农民工,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也成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城归”回到故地,他们会碰上什么问题?

没场地:自家房子做厂房

从浙江绍兴的厂房拉回十几台设备,再聘用十几名工人,厂房用的是自家小楼,吕志良的返乡创业之路,就在这个简陋的家庭作坊里开始了。

吕志良此前在浙江绍兴从事服饰加工业,2007年选择回家乡安徽省宿州市??徘?匆怠T谒?蠢?企业用地是“老大难”问题。“在起步阶段,只能把自家房子拿出来做厂房,住宅、工厂不分家。”

“吕志良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并非个例,很多返乡创业人员申请不到用地指标,束缚了他们干事创业的手脚。”??徘?松缇指本殖の淦剿怠?br />
办法,??徘?苍谙?mdash;—调动废弃的学校校址等资源,政府投资新建标准化厂房。在政府的协调下,吕志良终于脱离了家庭作坊式生产。如今,他有了1万余平方米的标准化生产车间,每年利润100多万元。

差资金:小额贷款也不易

即便申请到用地指标,建厂投资也是笔大开销。吕志良在创业初期负债累累,曾欠下近百万元民间借贷,利息高达两分。

尽管??徘??昀唇?迪缛嗽蹦扇胄《畹14?疃韵?并向企业提供优惠贷款,但资金的问题,似乎不比土地简单。

“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很多小微企业,或者处于创业初期的企业,没有房产等抵押物,很难从银行借到钱,担保公司也不愿出面担保。”吕志良认为,担保贷款的程序还应进一步简化。

“对个人而言,最高10万元的贷款额度虽一提再提,但仍是杯水车薪。加上办理手续、找有稳定工作的亲戚朋友担保等人情因素,企业需要符合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一定就业等门槛,也让一些人望而止步。”??徘?松缇中《畲?畎旃?夜ぷ魅嗽蓖趸崃崽寡浴?br />
缺服务:有些政策不接地气

念了几年的创业经,“城归”最看重的还是环境,既有产业的“硬”环境,也有政策的“软”环境。

4年前,中部某省贫困县的马国青(化名)响应号召,回乡创业生产汽车零配件,但发展并不如意。一来县里没有相关配套产业,很多生产所需零配件都要从上海、南京等地购进;二来交通不便,物流费用偏高,这都给企业增加了成本。马国青慨叹,“本地用工、建厂的低成本优势到头来都被抵消了。”

中部省份某县的李东(化名)回乡办起了电子产品生产企业,他认为,有些政策的执行实在是“不接地气”。

“用地指标下来了,计划建六幢厂房,第一幢厂房建好后申请验收,却被告知要全部建好后才给验收。”李东有些不解,“厂房全部建好之前,就让企业一直停产待工?”

所幸,用了几个月时间,奔波了几个部门,李东的厂房终于可以“破例”验收。

安徽大学法学院教授朱庆认为,地方政府筑巢引凤,不是引过来就完事儿了,破陈规、送服务、强支撑、搭平台,既要形成合力,更得持续发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