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核心区筑强“大粮仓”
这一年来,武陟县菡香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福军“四喜临门”:去年年底,荣获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称号;今年3月初,注册成立焦作市首个家庭农场;国庆节期间,合作社生产的有机大米摆上了上海、深圳市民的餐桌;11月底,作为唯一的合作社法人,他被选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会副会长。
王福军说,合作社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中国梦”和老百姓的“小日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图为12月6日,王福军(右二)和助手们选看准备包装上市的稻谷。⑤1本报记者 邓放 摄
□本报记者胡心洁 党文民
十八大以来,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速推进,引领着中原农业爬坡过坎,全力攀登,登上新的制高点。
粮食总产和农民收入双双实现“十连增”;农产品加工从产业化步入集群化,成为工业经济的助推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社会资本竞相恋上“乡村”……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启示着人们:农业的发展既要靠天靠技术,更要靠人靠思路。
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号角声响彻神州大地之时,农业改革不能缺席,在粮食核心区建设的强力牵引下,中原农业将继续探索、改革、创新,筑强“大粮仓”。
1
中原粮仓创造“十连增”
【十连增】河南粮食产量连年创造新纪录,今年更是顶住旱灾、虫害等多种灾害考验夺取丰收,总产量达1142.74亿斤,实现“十连增”的历史性突破。
“今年又是好收成,260多亩地,收了40多万斤粮食,毛收入就有40多万元。”12月5日,正在给麦苗浇水的滑县白道口镇黄村种粮大户于同勤,向记者坦露了这几年的种地心得:“我算认准了,把粮食种好,也能有好日子。”
种好粮食,是河南农民朴素的心声。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中部地区发展中省份,河南要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势必首先要解决好自身吃饭问题、农业支撑问题,这也决定了粮食生产核心区在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中的基础地位。
在连年增产的高点上,省委、省政府持续推进粮食核心区建设,制定好政策、提供好服务,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实现粮食稳产高产。
我省从土地挖潜力,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将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划定为永久性基本粮田。一年多来,全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到“百千万”方建设,完善和新建高标准粮田2600多万亩。得益于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和一系列机制保障,我省今年再次刷新粮食产量纪录,书写了“十连增”的佳绩。
粮食丰收了,种粮人吃亏的担心也随之而来。对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这无疑为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提供了强力支持。
展望未来,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大战略下,河南农业还将不断发力,确保实现“到2020年粮食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的庄严承诺。
【点睛】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农业资源约束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不断加快的趋势中,在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的环境里,河南粮食生产“十连增”,不仅刷新了历史上粮食持续增长的年限,也铸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突出的亮点。——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
2
集群发展龙头掌勺“国人厨房”
【集群发展】目前,全省规划发展的农业产业化集群达320个,涵盖了米(面)品、肉品、乳品、果蔬等12个大类。集群式发展不但打造出一批“国人厨房”掌勺者,更成了农民增收的助推器,集群内各级龙头企业共带动农户1330万户,户均增收2179元。
10月份出炉的201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河南“首富”宝座的易主引人注目:开中国速冻食品先河的三全食品集团陈泽民家族第一次登上河南首富的宝座,这也是“农”字号企业掌门人首次荣膺河南“首富”。
此前,双汇国际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的新闻,更为河南“农”字号企业注入了强心剂。
农企,一向被视作“微利”“弱势”,河南农企为什么能够展现出如此夺目的风姿?
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进程中,省委、省政府创新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借鉴工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把工业的产业集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结合起来,打造“全链条、全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农业产业化集群。
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变静态孤立为上下联动,产业化到集群化这一步,对农产品加工业无疑是一次质的飞跃。
郑州三全公司就以此为契机,黏合了40余万农民,每年为企业提供糯米、面粉、花生等农副产品原料35万吨。丰富、优质的原料和配套的运输、物流体系,大大拓展了三全产品的升级能力,以其为龙头的冷冻产业集群,为“国人厨房”提供了愈加丰富的选择。
思念、双汇、华英、雏鹰……在集群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名企摇身变为巨型龙头企业,在引领农民种植、养殖等方面推动着整个河南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成为“国人厨房”“世界餐桌”的掌勺者。
【点睛】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是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新阶段的需要,对于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工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教授李铜山
3
深化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势力
【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新资本“下乡”,中原农业在改革发展热潮中迎来了一批批新力量。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流转面积2824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29%;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5万个,种粮大户及家庭农场15538家。
有一种农民叫新型职业农民,他们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10月28日,夏邑县52名农民成为我省首批获认证的新型职业农民。破土而出的新型职业农民,蓬勃发展的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和家庭农场,共同构建着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回答着“明天谁来种地”的追问。
站在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两个“十连增”的历史新起点上,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面临不小压力:粮食连年增产,一年比一年任务重,一年比一年形势难;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空间不大,急需从农业经营收入上挖掘潜力。
面对压力迎难而上,省委、省政府通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现代高效农业。
农民把土地存入“银行”赚钱了。11月14日,在内乡县王店镇石桥村的土地银行,经过三轮竞价,刘伦义以每亩300元的租赁费击败其他三位竞争者,拿下了600亩烟田的种植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土地银行是非常好的载体,内乡县大胆展开了土地银行的尝试,全县村级土地银行已有39家,零存整贷的土地银行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激发了土地潜能,而且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投入农业生产。
在农业这个传统产业中,河南正以开放的姿态,优惠的政策,创新的探索,吸引着越来越多有识之士和新生力量加入。
【点睛】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已进入重要转型期,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日益增多,需要我们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破解制约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共享农村改革红利。
——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改革的旗帜引领下,河南正满怀信心地行走在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产,不牺牲生态环境,工业化、信息化、
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科学发展的大路上,深化改革将会更加促进粮食核心区建设,为“四个河南”建设夯实基础。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