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揭示大豆生态适应性遗传机制
发表日期:2017-03-21 11:06PM 阅览次数:
大豆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粮食作物,起源于我国黄淮海地区,是典型的短日照作物。通常,当高纬度地区大豆品种引种到低纬度区域时,由于其对光周期极其敏感,成熟期大大提前,导致大豆植株生物量和产量降低,这极大程度限制了低纬度地区的大豆种植。大豆长童期 (Long Juvenile, LJ) 性状在上世纪70年代被发现,并成功应用于低纬度地区大豆育种。LJ性状的导入,突破了大豆在低纬度地区产量极低的限制,使大豆在低纬度(尤其是南美地区)得以快速扩张和推广。上世纪90年代,研究发现J是控制大豆LJ性状的关键位点,然而其编码基因和分子调控机制一直未明确。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田志喜研究组与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相关研究成果以Article形式于3月20日在《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在线发表 (DOI:10.1038/ng.3819)。该文通讯作者是中科院东北地理所研究员刘宝辉、孔凡江,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田志喜以及华南植物园研究员侯兴亮。东北地理所博士芦思佳、赵晓晖,华南植物园博士研究生胡一龙,遗传发育所博士研究生刘书林和东北地理所博士南海洋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科院先导专项的资助。
J调控开花和大豆产量的模式图。E3E4诱导调控E1是通过E3E4抑制调控J转录表达,然后J抑制调控E1转录表达来完成,J蛋白能够直接结合到E1启动子上抑制其表达,从而释放了E1对FT转录抑制,而诱导大豆开花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