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基地认定济源独占一席

经过3个多月的申报和认定,近日农业部公布了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结果,49个种子基地获得认定。其中济源市是我省唯一一个获得认定的种子基地(蔬菜),为全国12个蔬菜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之一。

河南是农业大省,也是种子大省,拥有国内外、省内外近500家种子生产企业,良种繁育基地超过1.1亿亩,常年在省外代制种子30万亩。济源市山区丘陵面积占80%以上,生态环境脆弱,居然能通过层层筛选并最终获得认定,凭什么?记者决定通过查询资料、实地采访去探寻缘由。

A

种子繁育基地认定

有什么意义?

为了强化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保护和建设,提升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农业部将在全国认定100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农业部办公厅于2016年10月14日通过办公网站发出了《关于开展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是保障良种有效供应的基础。开展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工作,是贯彻《种子法》,提升农作物供种保障能力,推进优势种子繁育基地永久保护的具体措施。同时,通过基地认定,有利于构建基地优质品牌,有利于引导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向基地集聚,有利于提升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对提高供种保障能力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通知》显示,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范围包括杂交小麦、马铃薯、棉花大豆、油菜、蔬菜、西甜瓜、柑橘、苹果、甘蔗、梨、葡萄、桃、茶等作物种子基地,以及冬繁夏繁等特色育制种基地。

B

什么样的种子繁育基地能申报?

《通知》指出,按照“宜县则县、宜市则市”的原则,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可以基地县(基地所在行政区域为县级)为单位,或以基地市(基地所在行政区域为地级)为单位分别申报。申报认定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应具备以下条件。

(一)有一定生产规模。以基地县为单位申报的,要求与其他基地县相比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且近3年年均种子生产面积马铃薯4万亩以上、棉花2万亩以上、大豆10万亩以上、油菜1.5万亩以上;杂交小麦、蔬菜、西甜瓜、柑橘、苹果、甘蔗、梨、葡萄、桃、茶等作物,其基地县年度种子(苗)产量,原则上不低于该作物全国年度用种总量的3%。以基地市为单位申报的,要求与其他基地市相比,生产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且近3年年均种子生产面积马铃薯15万亩以上、棉花6万亩以上、大豆30万亩以上、油菜4.5万亩以上;杂交小麦、蔬菜、西甜瓜、柑橘、苹果、甘蔗、梨、葡萄、桃、茶等作物,其基地市年度种子(苗)产量,原则上不低于该作物全国年度用种总量的9%。同时,基地种子(苗)具有较好的市场需求,近3年种子调出量应占到基地种子生产量的60%以上。

(二)生产条件较好。种子生产自然环境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区域内无检疫性有害生物。

(三)基地集中稳定。基地种子生产区域相对集中,近3年种子生产面积基本稳定。主要农作物种子基地县至少有一家企业常年从事种子生产活动,主要农作物种子基地市至少有两家企业常年从事种子生产活动,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常年驻地生产种子的基地予以优先认定。

(四)监管能力较强。基地所在地种子管理机构健全,种子生产技术和质量管理工作规范,近年来未发生种子生产重大责任事故,种子生产秩序良好。

(五)当地政府重视。当地政府有扶持种子基地发展的规划,或制定了支持基地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有稳定的种子管理工作经费。

C

济源市凭什么脱颖而出?

通过走访济源市种子管理站,记者了解到,济源市目前拥有蔬菜制种面积3.2万亩,包括甘蓝、萝卜、白菜、洋葱、大葱、苦瓜、丝瓜等30余类、400多个品种,集中分布在王屋、大峪等12个镇(办)、205个行政村、1.1万家农户,其中,100亩以上蔬菜制种专业村111个、500亩以上8个,有40余家国内外蔬菜种子企业在此建立种子繁育基地,白菜、甘蓝、萝卜等十字花科种子占到国内市场份额的30%。济源已成为河南省最大的蔬菜制种基地、全国最大的十字花科蔬菜制种基地、全国唯一的洋葱杂交种子产业化生产基地和河南省出口蔬菜种子质量安全示范区,年产值1.98亿元,出口额3900万元。

济源市之所以能够获得首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济源市种子管理站站长刘学书是这样分析的:

区位优势明显。济源市位于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山区丘陵面积占市域总面积的88%,生态环境虽然脆弱,但却为种子生产提供了天然的隔离屏障,满足了蔬菜制种的纯度要求。同时,济源地理纬度适宜,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山区昼夜温差大,累年年平均气温14.5℃,无霜期281天,日照1877.5小时,降雨567.9毫米,满足了蔬菜制种的气候条件。

水利设施完备。依托王屋山区及黄河流域,形成了“一园三带”蔬菜制种基地布局,分别是王屋山万亩高效蔬菜制种精品产业园,东阳河、大店河、阳下路蔬菜制种观光带。制种区水利及其井、塘、库、堰、河沟、抗旱池、灌渠系设施配套,灌溉条件十分便利,有大、小支流呈网络状分布于制种区域。特别是近年来,济源市分别实施了王屋山供水、天坛山供水、小浪底北岸灌区等大型重点水利灌溉工程,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技术,为解决蔬菜制种季节性缺水提供了强大的保障,制种区水利及设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科研技术领先。在技术创新方面,先后成立了“隆平高科技术研发中心”、“河南省绿茵蔬菜种子工程院士工作站”等种子生产技术研究中心,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国家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农业科学院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与方智远、许勇、韦顺恋、吴雄等蔬菜种子领域的领军人物达成了技术合作协议,不断创新蔬菜制种技术。在技术研究方面,拥有一整套国内同行业领先的从亲本提纯、种子扩繁、田间去杂、去雄授粉、收打晾晒、精选加工到收贮保管等种子生产全过程的技术操作规程和质量控制体系,先后组织完成了多项省级攻关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率先在国内实现了甘蓝和白菜制种的工厂化育苗,率先实现了蔬菜制种的全程机械化。白菜、甘蓝、花椰菜等十字花科蔬菜杂交种子生产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承担着国内外最新甘蓝品种的制种试验。在技术推广方面,建立了国际最新种业科技成果——甘蓝显性雄性不育系新品种推广的标准化种子繁育技术体系和规模化的种子生产基地。目前,全市已形成了以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为基础,以制种企业为中心,以“科研单位+制种企业+农民”为网络的技术推广服务和生产管理体系。

D

基地认定对制种产业的影响

据记者了解,济源市蔬菜制种每亩单季收入一般在4000元左右,最高达2万元,是种植粮食作物的4~20倍。目前,蔬菜制种已成为济源市的重要产业,仅济源市绿茵种苗有限公司就在济源市规划建设了1.2万亩的蔬菜种子生产基地,覆盖12个镇(办)、120余个行政村,年产蔬菜种子100万公斤。“此次蔬菜制种基地成功入选,对促进蔬菜制种产业持续稳定发展,提升蔬菜制种规模和效益意义重大,对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种业对外合作空间,将会产生深远影响。”刘学书站长说。

立足蔬菜制种,刘站长表示,把握机遇与挑战,济源市种子管理站将继续采取如下办法。

1.完善种业规划。强化龙头带动,规划建设沿小浪底北岸灌区、天坛山供水工程灌区的蔬菜制种走廊,打造若干个蔬菜制种产业带和“三带三园”产业格局,实现蔬菜制种产业与全域旅游的有机融合,打造美丽乡村。

2.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园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把蔬菜制种纳入农业保险范围,提高产业的抗风险能力。不断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引导帮助贫困农户通过蔬菜制种脱贫致富。

3.加强技术培训。依靠农业技术部门、制种企业、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与改革补助等项目,形成市、乡、村蔬菜制种服务网络,对蔬菜基地制种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技术培训。结合“百名科技人员包百村”活动,每个蔬菜制种村确定一名农技人员,开展结对帮扶、跟踪指导活动。

4.全面监管。一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严格制种区隔离。二是加大疫情疫病监测。三是定期对辖区蔬菜种子开展风险监控、产地环境检测,收集、整理质量安全信息,及时发布预警通报。四是开展专项检查和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抢购、套购蔬菜种子的违法行为。

(丁先翠任涛蒋艳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