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强化科技创新 深耕农业供给侧改革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接受人民网“强国访谈”专访时表示,强化科技创新,深耕农业供给侧改革。

主持人:

“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良好开局,请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2017年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张桃林: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实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历史新阶段。近年来,我们坚持把服务产业作为推动农业科技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农业科技事业的动力源泉、把政策支持作为农业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把多方协作作为支撑农业科技工作发展的有力举措,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迈上新台阶、农技推广服务取得新成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创新局面、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突破。2016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3%,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6%,畜禽水产品种良种化、国产化比重逐年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整体研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今年,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主要任务,以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绿色发展为重点,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十三五”时期,农业科技重点要做好“调整、优化、攻关、改革”四方面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调整科技创新方向、优化科技资源布局、推进重大科研攻关、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张桃林:

2017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优化科技资源布局。做优做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围绕节本增效、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等重点领域,在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机械化、加工、动物疫病防控等领域新增岗位,补齐农业发展技术短板。加强农业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农业资源环境、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质量安全等科研领域,建设重点学科实验室体系。扎实做好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布局建设国家农业科学试验站和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建设全国一体化的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网络。

二是推进重大科研攻关。面向国际前沿,组织和支持核心科技力量在遗传改良、基因编辑等重大理论和方法上持续发力、重点突破,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面向农业重大需求,集中优势力量在重大动植物品种、农业智能装备等关键领域开展联合攻关,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撑;面向区域发展重大问题,整合各方面科技力量围绕东北黑土地保护、重金属污染治理等问题开展协同创新,为区域性重大问题解决提供综合性技术方案。

三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把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打造成多学科集成、上中下游协同、产学研企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组织模式和创新平台。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全国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中心,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短板和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创新体制机制,集聚资源、产业、金融、人才等要素,开展全产业链、全过程、全要素,以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创新活动,建立健全适应产业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与科技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深化和完善国家推广机构主导、科研教学单位和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推广体系,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向“强能力、调机制、提效能”转变,探索农技人员在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增值服务中合理取酬的新机制、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协同发展的新途径。启动农业科技分类评价试点。探索形成以产业需求关联度、技术研发创新度和对产业发展贡献度为导向,区分不同类型科研活动、不同科技岗位,以及不同科研院所特点的农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分类评价制度体系,为不断激发科技机构和人员内生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促进成果加速转化应用提供有力保证。

主持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农民获取信息和技术服务的多元化渠道已经建立起来,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最新成果,加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农业部有何新思路举措?

张桃林:

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近年来,农业部积极推动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工作,重点推进技术标准制定、整体方案设计、试点示范引导、信息资源整合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业生产信息化迈出积极步伐。物联网、大数据、空间信息、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不同程度应用。如,病虫害远程诊断、温室环境自动监测与控制、水肥药智能管理、自动挤奶、饵料自动投喂等。二是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加快推进。12316“三农”综合信息服务中央平台投入运行,年均受理咨询电话逾2000万人次。信息进村入户实施整省整建制试点,各类农技推广服务信息系统广泛应用。

为了让农技推广插上信息化的翅膀,让广大农民搭乘“互联网+”的快车,全面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推进线上线下联动服务,农业部正加快建设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计划今年上半年正式开通运行。总体思路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建成“统筹设计、分层分类、上下贯通、共建共享、高效运转”的农技推广服务和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体系,通过聚集各类科技教育资源,有序对接地方和第三方平台,为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农业专家、农技推广人员和广大农民等四大群体,提供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成果速递和服务对接,特别是满足生产一线农民的技术与信息化需求,让农民真正获得精准、及时、全程的优质服务。

主持人:

近年来,国家对农业的重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涌现出来,社会上甚至出现“争当职业农民”的热潮,请您介绍一下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情况及农业部下一步政策措施?

张桃林:

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要求,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高度重视,始终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现代农业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培育方式、健全工作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形成了以“三个一批”为主体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一是一批能创新、敢创业的“新农”加入职业农民队伍,成为农业转型升级的新生力量,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方向;二是一批想务农、有经验的“老农”转变观念提升技能,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骨干力量,有力支撑粮食稳产增产;三是一批高学历、有情怀的“知农”在职业培育中加速成长,成为农业后继者,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截止2015年底,全国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272万人,比2010年增长55%。

“十三五”期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时期,今年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规模达到2000万的发展目标。为此,要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举措推进。总的考虑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大力实施“两项计划”,突出抓好“三大环节”,努力实现“四个提升”。“一条主线”就是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两项计划”,就是要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大力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计划。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以上。“三大环节”就是完善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等三个环节“三位一体”的培育制度。教育培训要锁定对象、突出精准,创新内容和手段,确保管用有效。规范管理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建档立案,动态管理。政策扶持要推动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同时积极争取创设专项支持扶持政策。“四个提升”就是要有效提升农民职业化素质能力,有效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能力,有效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管理服务能力,以及有效提升农民教育培训的保障能力。我们希望,再过10到20年,新型职业农民将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依靠力量。

主持人:

请问农业部将采取哪些举措切实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

张桃林: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近年来,农业部将资源环境保护工作摆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以“一控两减三基本”(到2020年实现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畜禽粪便秸秆地膜基本资源化利用)为主要目标,以绿色生态为导向,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村能源转型升级、农业环境治理与保护为重点,强化顶层设计、推动种养循环,强化科技支撑、推动试点示范,强化监测督导、推动措施落地,努力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深入推进,秸秆农用为主、多元发展的利用格局基本形成,综合利用率达到82%;养殖结构进一步优化,南方水网密集区生猪存栏已调减超过1600万头,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逐年提高,规模化养殖粪污利用率已接近60%;新疆甘肃等地膜使用重点地区,废旧地膜当季回收率近80%。农业清洁生产水平明显提升,2016年全国农用化肥用量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接近零增长,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应用面积近16亿亩次,秸秆还田面积8亿多亩,有机肥施用面积3.8亿亩次,绿肥种植面积约5000万亩;全国农药使用量自2015年起已连续两年不再增长,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25.2%,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5.5%,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成效显著,已建设1.5亿台节能炉、1800万铺节能炕,沼气用户达4300多万户,年可节约7700多万吨标准煤,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8亿吨。

下一步,将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一是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创建200个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县,建立150个全程绿色防控试点县。启动实施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创建100个示范县。建设100个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二是推动农村能源转型发展。突出农村沼气的环境保护、种养循环和清洁能源供给的三重复合功能,推进大中型沼气和规模化生物天然气工程建设,探索经营实体的培育和商业化运营模式。因地制宜加强太阳能利用技术、清洁炉灶、节能砖和农村节能建筑推广,打造一批绿色发展村镇试点。三是推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优化养殖布局,推进生猪养殖向粮食主产区和环境容量大的地区转移,科学划定禁养区,探索实施规模化养殖场废弃物强制化处理制度,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加大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等综合利用力度,集成推广地膜综合利用模式,试点熟化可降解地膜技术。四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农用地详查工作,对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全面摸清底数。加强耕地分类管理,严格保护未污染和轻微污染的耕地,推进轻度和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对重度污染耕地实施严格管控。抓好湖南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试点,探索重金属污染区综合治理技术模式和工作机制。五是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快推进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草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等草原保护工程建设。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

主持人:

要想留住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兵、科技人员等这样的“新农民”扎根农村,农业部是否有一些鼓励措施和政策上的支持?

张桃林:

农民工、大学生、复员兵、科技人员等“新农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力量。据我部测算,目前预计有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共700多万人,其中农民工480万人。另据人社部测算,“十二五”期间,大学生返乡创业比例已由0.5%增长到1%,“十三五”这一比例将达到3%。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场准入、金融服务、财政税收、用地用电、创业培训、社会保障、信息技术和创业园区等八大支持政策措施协调推进的思路,积极推动农村创业创新工作,牵头实施农民创业创新系列行动计划,大力培训返乡下乡创业人员,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办新型业态,构建返乡下乡创业服务体系。

2017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创业创新工作协调推进机制,着力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推动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政策措施落实。丰富和完善政策内容,细化实化相关配套政策措施,使政策措施更有针对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构建农村创业创新公共平台。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宣传推介创业创新优秀带头人、建立创业创新园区(基地)、开展创业创新培训、搭建网上服务平台等,为创业创新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与信息服务。三是开展政策督促检查。围绕落实国办意见开展督导,重点检查地方和部门出台落实措施和配套文件、营造创业创新环境、建立绿色通道、服务机构队伍、推进协调机制、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等情况。

主持人:

农业机械化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哪些转变?为了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农业部拟在农机装备发展上如何发力?

张桃林: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支撑引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主导力量。近年来,我们着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为路径,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我国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主要表现在:第一,全国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加,结构显著优化,现代农业生产急需的高性能机械及绿色环保机具增长迅速,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1.4亿千瓦。第二,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5%,各主要农作物耕作环节和小麦生产耕种收环节、水稻收获环节基本实现机械化,水稻种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超过45%、67%。第三,农机化科技迈出新步伐,高效、精准、节能型装备研发制造取得重大突破,农机农艺融合成为广泛共识,农机深松等重点技术大范围推广。第四,农机社会化服务由耕种收环节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环节加快拓展,农机合作社超过6万个,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突出亮点。

农业机械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提高了“三率”,即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实现了“三个解放”,即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彻底改变多数农民搞饭吃的局面;把农业从传统的生产方式中解放了出来,彻底改变靠人力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把农民从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了出来,彻底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达到了“三个促进”,即促进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经营制度创新,促进了生产、生活和生态建设,促进了农业、农民和农村面貌深刻变化。所以说,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夯实“三农”发展基础的重要内容,是现代农业建设中带有方向性的战略任务,是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工信部、农业部、国家发改委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描绘了未来10年农机装备发展的美好蓝图。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方向用力,需要研发制造和推广使用两个领域发力。

下一步,农业部将从三个方面推进方案实施。一是强化需求引导。立足农业生产实际,通过制定发布需求目录、提出重大项目建议等形式,引导方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二是提升创新能力。围绕农机农艺融合,增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岗位专家,支持建设一批农机化重点学科实验室、实验站、试验基地,组建一批农机科技创新联盟,推进技术装备研发。三是推进成果转化。创建500个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制定发布一批农机评价和应用标准,开展农机新产品购置补贴,培训5万名农机合作社带头人,推进新装备加快推广应用。

主持人:

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推进农业精准扶贫?

张桃林:

中央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首个工程,产业扶贫是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以及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不仅直接关乎3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而且影响着异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等目标的实现。产业是发展的根基、脱贫的依托。农业部强化科技对产业扶贫的支撑作用,围绕科技服务、技术推广和主体培育精准发力,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等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仅2016年就超过10万人次。二是集成推广了一批先进实用技术。针对贫困地区产业技术需求,集成推广了一批科学种养、循环发展、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例:四川苍溪县立足当地资源特点,着力解决红心猕猴桃种植技术难题,带动7.36万种植户人均增收6160元,占种植户纯收入的81%)。三是培养了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2016年投入资金超过1亿元,培育各类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带头人超过5万人次。尽管农业科技扶贫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农业科技供给不足、贫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

“十三五”期间科技扶贫要以扶持主体、瞄准产业、突破技术瓶颈为着力方向,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扶智。大规模开展产业扶贫带头人培训,引导其与贫困农户开展直接帮扶、订单帮扶、托管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在贫困地区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和产业帮扶,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广泛开展普及性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农民文化素质、种养水平和就业能力。二是扶技。立足服务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瞄准解决瓶颈技术难题,推动农业科研机构集中力量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支持科研院校和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在贫困地区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提高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水平;完善贫困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组织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和专家深入产业扶贫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确保科技精准扶贫到人到户到产业。三是扶优。瞄准市场需求,发展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根据贫困地区资源禀赋,提高标准化、集约化技术水平,打造一批绿色、优质特色产业,助力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