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报:2017我们“跑”两会

中国科学报:2017我们“跑”两会

印象两会

全国两会已圆满闭幕,在过去的13天里,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参政议政、共商国是;记者们尽职尽责,用手中的笔与镜头,将代表委员的声音传播出去,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一年一度的盛会。

这“半月之约”,于记者、于代表委员而言,有辛苦但更多的却是激情与兴奋。让我们听听“记者眼中的两会”和“代表委员眼中的两会”,再次回味这场春天的约会。

陆琦 丁佳 倪思洁 王佳雯

记者看两会

今年,除了强大的后方编辑记者团队,中国科学报社共派出四名“前线”记者在两会上奔波。

科学家声音响彻两会

今年两会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科学家的声音在两会的各个角落不断凸显。

“我们治理雾霾重点对着燃煤、尾气排放、扬尘等,但今年我参加两会讨论的时候,有科学家说,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因素,雾霾的形成机理我们还没完全搞透,科学家说中国北方冬季的雾霾在全世界都是特殊的,当然,这个因素我不便在这儿讲,科学家还要做充分的论证。”李克强总理在一年一度的总理记者会上回答记者关于雾霾的“压轴”提问时特别提到了科学家的意见。

事实上,科学界的代表委员在会上的表现大多颇有深度且直言不讳。他们的自信从容真诚,尽显智慧。这种科学先行的态度,正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在江苏代表团3月9日的小组会上,无锡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陈静瑜被召集人、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点名发言。陈静瑜是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他的发言自然也跟他的专业有关,从器官移植到器官捐献,再到脑死亡立法的呼吁。在场的每一位代表,包括来自政商界的,大家都听得非常入神,还时不时插话、发问。

无独有偶,在上海代表团和北京代表团的审议发言中,也出现了类似的场景——官员主动请科学家发言,代表爱听科学家“唠嗑”,在交流讨论的同时,还时不时给科学家“出难题”,希望科技能够改变生活、造福百姓。

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两会上这一幕幕,不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分子重要讲话精神的最好贯彻吗?

今天,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而真正的科技强国等不来也买不来,只有靠科学家一起干出来。这就更加需要营造崇尚科学、尊重科学家的良好社会氛围,进一步加大对科学家的关怀力度,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陆琦)

透过二维码

期待读懂更多

当代表委员们拿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时,被首页一个黑白相见的小方块给“秒”到了。

这是一个二维码,虽然如今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可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上,还是头一遭。大家纷纷赞叹:政府工作报告也“互联网+”了。

这个二维码是政府工作报告上第一次出现的非文字类信息,实际上,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人们看到的信息也并不是简单的重复报告内容,而是对报告进行了延伸:一个不到三分钟的视频和图表,对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了简明、生动的解读。

实际上,除了政府工作报告外,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上也都印上了二维码。“码”上看两会,不仅是互联网新技术在政务领域的成功应用,更重要的是“一府两院”与时俱进,主动公开信息,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最好体现。

可以预见,这个意义非凡的二维码将会引领一种风潮,不光是政府机关,社会各部门的“二维码”也将越来越多,透明度越来越高。

传统上被认为是“神秘莫测”的科技界,就正在做出这种尝试。例如,中国科学院在“开放办院”理念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的有关要求,通过成立设施咨询委员会和用户指导小组、建立重大设施共享服务平台、多种方式吸引培育用户等措施,加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充分发挥设施对科技创新的服务和支撑作用。

大科学装置是国家的大科学装置,科研经费归根到底是纳税人的钱,将中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是所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人员共同的事业,只有开放、透明、共享、合作,才能进一步提升科研效率;只有打开了实验室的大门,才能迎来一片新世界。(丁佳)

和明星比“出场费”的

科学家能做好科普吗?

为期十多天的采访报道中,有很多让我印象深刻的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小组讨论上,某位科技界委员在谈及“政府和社会轻视科普”问题时的抱怨:“科学家一场科普报告的‘出场费’比明星们的‘出场费’低了1到3个数量级。”

两会期间,为了“堵”到科普中国形象大使陈思思,我偶然间去蹭了一次文艺界的联席会议。刚进会议室就听见宋丹丹委员对“小鲜肉”的大吐槽:“‘小鲜肉’明星待遇这么高,但是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演戏,演戏也越来越浮躁。”

想来,文艺界本身都在反思“出场费”太高致使风气浮躁,我们的一些科学家反倒是计较起“出场费”的问题来,着实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其实,关于科学家待遇不如明星的话题,早已不新鲜。当年,有人把屠呦呦获诺奖与黄晓明办婚礼作比较,得出“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的结论。如今,又有科学家把科普报告的“出场费”和明星的“出场费”作比较,得出科普受轻视的结论。这让人不禁反思,娱乐明星是什么时候成了科学家的“假想敌”?

自从新媒体传播力越来越强之后,一些科学家也通过科普当上了“网红”。这是好事。我们举双手赞成科学家成为科学明星、科普明星,成为让民众喜欢、让社会信任的公众人物,并兴奋地期待着科学知识也能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但是,不可否认,科学家与明星有着不同的特征,前者甘于寂寞、一心热衷探索,后者博人眼球、演艺人生百态。正是二者的个性和特征,成就了二者的成功。在科研早已职业化的今天,不同行业理论上本应没有任何可比性。若是科学家在还没“红”之前,就做起了明星发财梦,或在“红”了之后以“明星”“大牌”的身段自居,恐怕很难接近公众,更无法做好科普。

总之,成为“明星”,是科学家做好科普的结果,而非目的。我真心希望那位科技界委员的话只是一句玩笑,也真心希望科学家在潜心科研之时能热心科普事业,在“红”了之后,借助自身的知名度把科普工作的面铺得更广,而不是计较“出场费”没有明星的高。(倪思洁)

善待媒体,才能直面科普

两会胜利闭幕,作为观会记者,忍不住把最后一次的“鼓与呼”留给媒体。

科普、科学文化培育——许多政协委员关注的科技话题,说来都与媒体联系紧密。遗憾的是,我并未听到有委员提及媒体在其中的作用。反而,谈及当下对娱乐明星的追逐,许多人却都想起了媒体的“不作为”。

这让我不禁思考,媒体是什么?是发声平台、是传播渠道,如同一顿饕餮盛宴的幕后大厨,把控着食客最终所能享用美食的品质。大厨的功力如何、食材的选用是否精细,都会影响最后大餐的美味程度。然而,食材由谁来供应?

于媒体而言,记者是搜集、加工“食材”的第一道工序。但记者的“食材”又从何而来?对于科技领域的记者而言,自然是来源于广大的科研人员。

事实上,科学家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群体。有记者用“行走的知识库”来形容我们的采访对象,两会上,就有记者为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所“倾倒”。只不过,这些闪光点很少为大众所了解,科学家也常常认为没有必要展示。

科学家的低调,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实际也是对媒体的不信任。科学家不愿、不敢甚至不屑与媒体打交道的心态,已经成为横亘在科研人员与媒体间的一道沟壑,直接影响了双方建立良性互动。

作为社会公器,媒体自然不会通过与自身关系远近来判断新闻价值。但要做好科普,科研团队的媒介素养着实也应该有所加强。比如,科学家在热点事件中,是否可以成为媒体引导舆论的科学后盾?在拒绝媒体采访时,是否可以转化一下态度?在平时工作中,是否该变一变“有事找媒体,没事躲媒体”的模式?

说到底,作为科普的两股重要力量,科学家和媒体与其在科普困境中互相指摘,不如转变为互相尊重的合作态度。毕竟要想在全社会建立起“尊重科学、尊重科学家”的氛围,得让引导社会舆论的媒体首先对科学家产生足够的尊重。(王佳雯)

代表委员看两会

陈立国代表

创新环境越发好了

不光是这一年,整个十二届全国人大都做了很多特别“实”的事,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要给人大的工作“点个赞”。

人大代表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要有参政履职的能力,还要有议国是、参国政的情怀。一名合格的人大代表,应有关注国家事务的热情,对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对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政治经济都要有一定理解,要看得出问题在哪里,这样才能提得出建议,这样才能避免出现“参会不参政”的现象。

作为一名连续两届履职的人大代表,能够感受到这十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家对科技的关注也越来越多。早些年的发展还有一些粗放,现在已经做得越来越好了。我们还发现,有关科技的议案建议,大部分都会得到很好的落实。

建议下一届适当提升来自科技领域人大代表的比例,更好地为国家正在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道路、供给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提出建议。

姚建民代表

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作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年来我提交了69件建议和议案。令人高兴的是,我切实感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对代表委员建言的重视,看到了提交的议案真正落了地。比如,我提交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正案议案”,在向李克强总理作了口头汇报和得到马凯副总理的肯定后,我应邀几次与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共同研讨相关问题,最终推动了相关法律的首次修改、相关制度的重大突破。这让我自豪,更让我感到身上沉甸甸的使命感。

今年两会是本届的最后一年,本届政府、人大、政协的理政工作更加扎实,代表委员履职也更加成熟,是广泛汇集民智、吸收民意、科学总结过去、精准谋划未来的民主盛会。政府工作报告、年度计划、年度预算、全国人大和政协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以及“两高”工作报告,围绕新发展理念,启动新动能协调推进,强调的是执行力和工作效能,传递的信号更是鼓舞士气加油干,协调有方干成事!

陈静瑜代表

生命的通道拓宽了

今年两会有点特别,完全没想到赶在会议间隙,和中日友好医院的同仁一起给3位恰好等到供体的危重病人做了肺移植手术。回无锡前抽空去看望他们,恢复都不错。这中间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助力不少,而它正是我两年前在两会上提出的建议。

2014年起,我就呼吁建立器官捐献转运绿色通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2015年我来京履职时将此建议正式提交。2016年,呼吁已久的器官转运绿色通道终于全面开启。器官转运绿色通道建立后,肺源的利用率从5%增加到10%,为更多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从器官捐献到绿色通道,我们国内水平已经和国际接轨了,接下来脑死亡立法也是必然趋势。去年和今年连续两次我在两会上建议的,都是加快脑死亡立法。作为本届人大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今年我仍希望能再推动一些实际的进步。

医生是经常见证生死的职业,尤其是肺移植医生,跟每一个病人更是生死之交。让每一个病患得到救治是我的心愿,我为生命呐喊的道路永无止境。

张新民委员

搞基础研究心定了

看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鼓励原始创新”,我非常高兴,很受鼓舞。作为政协委员,我一直提倡,对基础研究要看得更远一点,保障长期稳定支持。

作为阿里原初引力波计划的首席科学家,我深切感受到基础研究获得资金、资源保障的必要性。以研究宇宙起源和物质基本结构为例,这些研究都需要大科学装置的支持,但建设大科学装置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而后的运行也要用心维护,方能达到最佳状态。

可喜的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了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一颗“定心丸”。

然而,政策最终还是要以落实情况来判断实际效果,我也将密切关注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我也期待,在本届委员最后一年任期内,政协可以就如何完善对基础研究的长期稳定支持开展调研,给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推动支持基础研究政策的落实,让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安心搞科研。

陈凯先委员

意见渠道更畅通了

10年政协委员历程,很快走到了最后一年,很有感触。本次会议开始之前,我对科技工作有很多考虑,科技界的同事也对会议寄予了厚望,我们都希望通过这次政协会议,更好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十几天下来,我感受最突出的是,政协委员发言、表达意见越来越受到关注与重视,参政议政的路径更通畅。

我自己的提案在《中国科学报》等媒体的报道中得到了充分反映,也迅速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可见参政议政反映意见的渠道更畅通、更直接了。另外,相关领导与科技界委员的交流,也更具实质效果,委员也越来越敢讲真话。双方的交流更接近心灵上的交换,而非“打太极”。

此外,3月3日政协会议开幕,第二天总书记便前来看望民进、农工党、九三学社委员。总书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良好社会氛围”的号召,令我很受触动。让胸怀大志、为国家刻苦奉献的知识分子成为可敬可亲的正面社会力量,这与科技界所想一致,并在会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段树民委员

“小政协”诤言更多了

一转眼,我已经在全国政协的无党派界别履职10年了。这个组汇集了各个行业领域的人士,如经济、法律、科技、教育、卫生、文艺、艺术等,也被称为“小政协”。小组讨论发言的主题和内容自然也具有多样性,让你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增长了知识。无党派界别另一个特征是宽松的氛围,发言少套话,敢讲真话,也很有个性。

委员一个重要工作是写提案,除了个人提案,为了提高效率和影响力,对一些有共同兴趣的重要问题,委员们常常会联名提案,很多界别都会做集体提案。在我们无党派界别,大家也曾数次建议对重要议题进行集体提案,但由于有人坚持要保持个人的独立思想,这些年来从来没能进行过集体提案。

这一状况今年发生了变化,决定提交两份界别提案,可以说是无党派界别历史上的第一次。值得高兴的是,其中一份就是我原来准备提交的个人提案。

在无党派界别的活动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也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王佳雯、陆琦、丁佳、崔雪芹、张文静采访整理)

《中国科学报》 (2017-03-17 第1版 要闻)

相关专题:2017年两会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