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其信在2017年学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大力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刚才,我们对学校2016年教学科研工作中的代表性成果以及各方面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进行了大会表彰,他们是为学校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代表,在此,我代表学校再次向大家表示热烈的祝贺。

经过党委常委会多次审议,会前学校正式印发了2017年工作要点。关于2017年重点工作,刚才九位校领导分别就分管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要求、思路举措做了简明扼要的安排部署,我都同意。会后,请各部门、各学院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地落实。

“十二五”以来,我们有一条重要的工作经验是,每年围绕1-2项主题进行系统谋划和重点突破。我们先后抓了国际化战略、科技推广、本科教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内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项改革,通过改革不断激发办学活力和发展红利,各项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总结近几年工作,我们最深刻的体会是,大学改革发展的千头万绪、非常复杂,要推动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在大局上要有清醒的认识,在战略上要有科学的判断,在执行上要有扎实的行动。概括起来讲,一是要顺大势,要深刻认识把握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总体形势和基本规律,不能脱离大局看问题、不顾实际谈空想;二是要谋大事,要紧紧抓住重要机遇,积极谋划推进对改革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决定意义的全局性工作,不能只想鸡毛蒜皮的小事;三是要抓落实,要把科学的安排部署转化为改革发展的实际成效,不能空喊口号、不见行动。为什么有时候有些工作,方案设计很完美,但是执行落地打折扣,主要的原因是抓落实中存在失之于宽、失至于软、失之于松的现象。顺大势、谋大事、抓落实,这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方法论。我们要准确把握学校发展所处的阶段,清醒认识前进过程中面临的挑战,看清找准发展大局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好、实施好补短板、提质量、上水平的工作方案,统一思想、真抓实干,推动学校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的更高台阶。

2016年7月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十年追赶”“十年超越”的“两个十年”发展路线。在“十年追赶”阶段,我们要全面缩小与国内外同类大学一流水平的差距。差距在哪里?如何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深刻思考的重大问题。我认为,学校与国内外同类大学一流大学最大的差距是发展质量。本次会议上,兴旺书记还要对2017年工作做重要指示。我就质量这一主题,先谈四点意见,请大家一起思考,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增强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起步之年,学校一些重要办学指标实现前所未有的突破,呈现出十分来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的良好局面,在实施“十年追赶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大步。总体上来讲,可以概括为“123456”。

第一,本科招生培养和研究生教育质量迈上“一个新台阶”。本科招生录取成绩实现“六连增”,理科招生成绩超过各省(市、自治区)重点线平均达71.3分,较2015年的56.3分提高15分。学生获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励187项,其中第二届 “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成绩居全国高校第22位。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3篇,获奖数为历年之最。

第二,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一年主持获得“两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重要突破。张涌教授、李华教授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分别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和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数居全国高校第20位、农林高校第2位,继2006年后学校又迎来一年获两项国家奖的丰收。

第三,“三大国家级人才计划”全面开花。4名青年教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人数居全国农林高校和在陕高校第1位; 4名青年人才通过国家“青年千人计划”评审,人数居全国高校第30位;4名教师通过教育部“长江学者”支持计划最终评审。

一年新增“国字号”人才12人,创学校合并组建18年以来的最佳成绩。更为重要的是,除了传统的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在工程、地学、经济管理学领域,一批年轻人才开始冒尖,进入“国字号”人才队伍。

第四,新增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等“4个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领域”。累计入选学科领域数达6个,居全国农林高校和在陕高校第2位;其中,农业科学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学科竞争力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大学差距明显缩小。

我们考虑,到建校90周年之际即完成“十年追赶”阶段,学校应有8-10个学科领域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根据发展态势预测,有较大希望的学科领域分别是:病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截至2016年底,接近度分别达63%、58%、52%、48%。以上4个学科领域的主要贡献单位是动科学院、动医学院、植保学院、生命学院、化学与药学院。希望各学院坚定信心、再接再厉,努力为学校加快实现“追赶超越”贡献更大力量。

第五,发表国际论文数首次进入“中国大学与科研机构(含香港、澳门地区)前50强”。学校2016年发表SCI论文1996篇,较2015年的1745篇增长14.4%,增幅居第12位、农林高校第1位。

第六,年到位科技经费突破“6亿元大关”。2016年到位科研经费4.91亿元,推广经费1.87亿元,累计达6.78亿元。“十二五”时期年到位科技经费在5亿元左右徘徊多年后,“十三五”开局之年实现大幅度增长。此外,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对我校大学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进行专题报道,科技推广模式品牌影响力更加响亮,成为具有鲜明特色和良好口碑的“西农名片”。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指标数据的背后,也深刻反映出学校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内涵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我体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从主要依靠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转变。特别是,在部分科研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巨大跨越。比如,张涌教授在《Genome Biology》发表论文,利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对奶牛进行基因改造,使其能够抵抗结核病。美国《新闻周刊》进行专题评述,认为是一项重要的技术突破。此外,李新岗教授关于枣基因组测序研究论文在《PLOS Genetics》杂志发表, 在首次完成枣自然二倍体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揭开了从酸枣到枣的风味驯化秘密。以体现基础研究质量的“自然指数”中,我校总体竞争力以及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领域排名均居四所部属农业大学第2位。

二是部分学院办学活力明显增强。从去年各学院调研情况来看,部分学院敢于应对挑战,敢于主动作为,抓好创造性落实,改革有思路,发展有新成效。

三是管理研究和研究式管理在一些部门成为自觉行动。在“跟跑”阶段,很多时候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兄弟高校的经验,但是到了“并跑”阶段,遇到很多新问题,老办法不管用,没有现成做法可以照搬,就必须做好管理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科学化管理。

四是国际化战略内涵得到新的提升。其标志就是我们牵头组建“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开创了学校国际化战略的新阶段。全国人大农委、农业部、科技部等均给予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在新的发展阶段,大学国际化要从“迎来送往”,转向以我为主、牵头主导的新模式,以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可以说,下好国际化的先手棋对未来发展的意义不可低估。

五是深化改革成为更大共识,追求卓越意识逐步深入人心。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各项办学关键领域改革,努力破除一切制约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追求卓越、建设一流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六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逐渐显现成效。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近年来,我们实施的很多改革,都是深入解放思想的过程,都是不断冲破保守观念和习惯做法的过程。要发展,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思想观念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中越来越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

站在新起点,全校上下必须要像珍惜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这一经过十几年艰苦积累、几届班子团结奋斗、非常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自信,乘势而上、一鼓作气,不断把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建设推向新高度。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建成一流农业大学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挑战仍然十分严峻,差距仍然十分明显。我认为,最突出的差距是质量差距。

一是人才培养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偏少。在 2016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29个参评学科填报近15年毕业的优秀研究生共531人,成为“国字号”人才的毕业生很少,只有2名“青年千人”和1名“优青”,没有“长江学者”“杰青”。此外,在“双创时代”,如何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协同推进,还没有实质性破题。

二是标志性科技创新成果偏少。“十二五”期间虽然参与获得国家科技奖12项,但是主报奖项仅有1项,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分别主报13项、8项、3项。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行业特色型大学,国家科技奖是通行指标、核心可比指标,真正体现一所大学的办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也最好地体现了中国特色。国家科技奖尤其是科技进步奖,直接体现了一所大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认真反思起来,我们实践探索出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为农业产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为什么国家奖不多,要么是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要么是推广转化效益还不够高。

三是高层次人才尤其是中青年拔尖人才数量偏少。由于基础弱、底子薄、欠账多,与国内同类高水平大学相比,在“长江学者”“杰青”“优青”“青年千人”“青年长江”等“国字号”人才方面,我校差距依然较大。此外,支持、激励现有人才学术发展、更好发挥作用的制度、文化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的1000多份调研问卷显示,15%左右受访者对学校人才环境很不满意。最近,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科1个月内在《Science》杂志发表2篇论文,引起学术同行高度关注。如何创造更好的学术生态,让各类人才创造更多的学术成果,我们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四是在大学治理能力、管理服务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能力不足的问题不同程度存在,甚至学生学风、教师教风、干部作风等都存在不少不容忽视的问题。

总体上,与自己纵向比较,学校发展进步很大;与兄弟高校横向比较,发展差距十分明显;对照百年战略目标,追赶超越之路依然任重道远。更加注重质量、全面提升质量、加快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是学校“十三五”乃至未来中长期发展的总基调和大逻辑。

二、深刻认识加快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

什么是质量?美国管理学家Juran从市场角度提出,质量是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在使用时能成功地满足用户需要的程度。谈质量,就离不开标准。关于标准,我打个比方:目前阶段中国足球的质量标准是“冲出亚洲”,中国乒乓球的质量标准是“不拿世界冠军就是失败”。标准不同,发展质量就有很大差距。标准是要追求的目标,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标准的高低。对于学校而言,要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其质量标准必定是世界水平,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如果我们把质量标准降到陕西水平、陕西一流甚至杨凌一流,就永远建不成世界一流。

我在各种场合反复讲,要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必须解放思想、深化改革、追求卓越。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就是要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厚植发展基础;追求卓越,就是要明确质量标准和远大追求。

什么是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对学生发展需求和国家发展需求的满足程度和实现程度。有专家提出,衡量大学质量要有五把尺子: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监测保障度、学生和用户满意度,五者缺一不可。对于我们这所大学来说,发展质量就是目前发展水平与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的接近度、达成度,能否担当和满足“支撑和引领西部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和国家需求。

什么是质量导向发展方式?以“双一流”建设为标准、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引领的发展,就是我校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质量导向的发展方式。为什么要大力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我主要有以下五点考虑:

第一,提高发展质量和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是讲政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的必然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出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高等教育规模上去了,质量也要上去;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在学习贯彻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总书记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不是纸上谈兵、空喊口号,必须要落实在具体工作中去,提高政治能力,保持政治定力。发展方式问题,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的道路和模式问题。讲政治,党中央提倡的必须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必须坚决执行,必须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在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大格局中担当更大的责任、实现更大的作为。因此,聚焦发展质量、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就是我们落实总书记关于讲政治的重要指示的具体行动。

第二,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是更好满足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讲话中指出,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也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要优化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科研布局,研究型大学要加强学科建设,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无论是加快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还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论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还是为长远发展打造新的引擎、培育新的动能,无论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还是要加快陕西自贸区建设,都对大学尤其是高水平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实施质量导向发展、不断提高办学质量,我们才能把学校发展与国家发展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更好地满足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不提高发展质量,我们就难以把“四个服务”要求落实到位。

第三,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是实现“十年追赶”目标并为实现百年战略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必然要求。要实现“十年追赶”,我们就要以更快的加速度、更高的发展质量,全面缩小与国内外同类大学一流水平的差距,尤其是质量上的差距。仅以ESI前1%学科为例,从我校对瓦赫宁根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两所国际标杆大学来看,农业科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论文篇被引次数12.92,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13.66,我校7.13;植物学与动物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篇被引次数16.74,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13.44,我校5.85;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论文篇被引次数22.52,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4.57,我校6.18;工程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论文篇被引次数11.49,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9.76,我校9.02;化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论文篇被引次数18.64,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18.69,我校6.56;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瓦赫宁根大学论文篇被引次数25.13,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23.31,我校7.41。论文被引次数反映了大学科技创新的质量,在质量方面我校与国际标杆大学差距明显。2017年以来,中国科学家先后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尖期刊发表了9篇论文,其中3篇论文通讯作者是近些年留学回国的“青年千人”。不无遗憾的是,在顶尖论文方面我校至今还没有实现突破。

作为一所大学,我们应当树立全面协调科学的质量观。我们要追求的质量,不仅仅限于学科竞争力和顶尖论文。要实现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目标,必须全面缩小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以及大学治理等各方面的质量差距。总之,要实现“十年追赶”、奠基百年目标,提高发展质量、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形势所迫,我们必须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第四,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是打赢“双一流”建设攻坚战的迫切需要。国务院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方案提出,更加突出绩效导向,资金分配更多考虑办学质量特别是学科水平、办学特色等因素,重点向办学水平高、特色鲜明的学校倾斜,在公平竞争中体现扶优扶强扶特。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建设高校实行总量控制、开放竞争、动态调整;打破身份固化,建立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有进有出、动态调整机制。“双一流”建设,必须看质量、看水平、看贡献,靠吃政策偏饭、获得倾斜支持的路子越走越窄。从去年开始,学校已经开展“双一流”建设方案预研。全校上下要突出质量导向,全力以赴打好“双一流”建设攻坚战,否则中途下车、被淘汰出局绝不是危言耸听、杞人忧天。

第五,提高发展质量和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是满足广大师生对学校更高更快更好发展期盼的迫切需要。在建校百年之际建成世界一流农业大学,是校党委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对全校师生的庄严承诺,也是创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责任使命。言必信、行必果,践行庄严承诺、回应师生期盼、满足人民需求,我们就必须在提高发展质量上下功夫,在实现质量导向发展上做文章,促进发展方式由偏重数量、主要做大规模体量,向更加注重质量、注重内涵、更可持续的方向转变。以学生就业为例,除了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大学的牌子对学生的就业质量也至关重要,因为大学的牌子就代表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学术声誉和社会认可度。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奠定一生学业事业成功的基础,我们也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三、坚定不移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

如何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我理解,必须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聚焦聚力重大任务,在影响和制约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领域方面持续用力并率先取得突破。我体会,要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紧紧围绕大学“四大使命”抓质量。全面提升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质量和文化传承创新质量。2016年我在很多场合谈到一个关键词:升级版,打造升级版人才强校战略、升级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升级版国际化战略,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强调质量,强化内涵,实施质量导向发展。以人才为例,2005年校党委开始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推动了学校持续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06-2016年我校生物学与生物化学领域发表论文被引次数最多的是张军华教授;化学领域最多的是徐晖教授;工程学领域最多的是陈帝伊教授;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地球科学领域最多的是彭长辉教授;材料科学领域最多的是王进义教授;微生物学领域最多的是许金荣教授;药理学与毒理学领域最多的是王永华教授。他们都是我们近些年引进的优秀人才,充分体现了人才强校战略的巨大成效。总之,我们要通过打造人才、科技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升级版,推动学校事业发展迈上更高水平。

二是紧紧围绕大学核心竞争力提升抓质量。尽力缩小与国内外同类大学一流水平差距。我们经常讲,衡量一所大学是不是一流大学,一是要看能否招收一流的学生并培养出一流的毕业生;二是要看能走站在科学与技术创新的前沿,做出一流的创新成果;三是要看能否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一流的贡献。以本科招生为例,“十二五”以来学校录取分数超过各省重点线平均分实现“六连增”,分数段基本在各省学生的前5%,甚至在部分省达到了“百里挑一”,但是录取最低分排名依然相对靠后,与学校层次地位还不相称,质量提升还有很大的空间。总之,我们要以质量为导向,全面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三是紧紧围绕大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抓质量。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大治、良治。

我们明确了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方向,确立了推进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那么如何实现这一战略转变,依靠什么实现这一战略转变,我体会,要有“七个靠”:

一是靠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这是我们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二是靠坚持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信念和勇气。发展永无止境,改革永无止境,追求卓越也永无止境。

三是靠坚持深化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最近中央电视台在播放《大秦帝国》。当年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愤然提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秦孝公重用商鞅,实施变法改革,十年实现富国强兵,为后来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决定性的制度和国力基础。《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在与反对变法的旧贵族论战中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王”。这段历史启示我们:要实现由弱变强、追赶超越,根本之道在于改革创新;要深化改革创新,必须有坚定的决心和坚强的信心,必须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完善的制度设计,必须有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地推进落实。

四是靠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潜力。2016年学校出台了关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1+4”文件和实施方案,并建立深化改革推进工作组,其目的就是要有效激发校院两级办学活力。我们计划通过3年左右努力,重构校院两级权责关系,再造管理服务流程,落实学院办学主体地位,实现从“校办院”的“火车模式”向“院办校”的“动车模式”的重大转变。

五是靠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实施。进一步创新机制,紧密结合学科规划,严把质量门槛,坚持按需引进、精准培养,真正实现人才强学科、人才强学院。

六是靠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创办一流大学,大师、大楼、大治缺一不可,没有大治、良治,大师、大楼就难以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化的评价考核是目前大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2017年1月23日,先正达公司在《Nature》杂志发表论文,报道了名为MTL的玉米花粉特异性磷脂酶基因,破解了玉米单倍体诱导之谜。2月4日中国农业大学陈绍江教授、金危危教授、华中农业大学严建兵教授,联合在《Cell》子刊《Molecular Plant》杂志上同样报道了该基因,并命名为ZMPLA1。两个研究团队各自独立完成,分别发表在两个影响因子差异很大的杂志上,却是同样的学术内涵,同样的科学突破,同样的创新性。再谈谈学校的人才与科研评价,有时候评价标准数量化、评价方式简单化、一刀切化,导致评价的误判,错失了一些优秀人才,甚至伤了一些人才的心。关于人才与科研评价科学化问题,在2016年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年推进会上,我也重点谈过。此外,打造升级版大学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社会服务评价机制也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对于学校来说,社会服务是大有作为的,要建立和完善质量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做优做大做强社会服务功能,提升社会服务质量效益水平。

七是靠按照“三严三实”要求,认认真真改进学风、校风、教风、作风。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一所大学的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一样决定万物生长,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长。没有高质量的育人体系,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体系,没有良好的学习风气,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思想政治工作。兴旺书记也在很多场合强调,2017年我们要狠抓学风建设。今年学校将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扎实开展学风建设主题活动,以优良党风正学风、促校风、带教风、改作风。

四、全力以赴抓好重点任务落实,努力开创学校事业发展新局面

校党委印发的工作要点对2017年各项工作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关于具体工作,在此我不在重复。要强调的是,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关键在于抓落实。任何工作,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要落实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落实教育部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学校的工作安排。

如何做到抓落实?就是要时时刻刻把事业放在心上,在其位、谋其政;时时刻刻把责任扛在肩上,敢担当、敢作为;时时刻刻把工作抓在手里,任其职、尽其责。抓落实,不能站着干、更不能看着干。各级干部尤其是处级干部必须亲自干、带头干,从亲自动手写文件做起,真正做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关于抓落实,我要特别表扬发展改革处,在“双一流”建设方面,发展改革处主动作为、提前谋划,做了大量的创造性工作。

最后,再强调两件事:

一是要加强学习。很多干部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要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研究中央关于重大改革发展重大部署,认真学习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规律,认真学习落实校党委的工作安排和制度规矩。总之,要通过加强学习,增强办学治校能力,特别是研究、分析、解决改革发展中重大问题的能力,切实解决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不善为的问题。

二是要做好谋划。会后,各学院、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实现质量导向发展方式转变主题,认真思考并研究制定本单位推进质量导向发展的实施方案。“两会”结束后,我将围绕质量导向发展,聚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升级版科技推广模式等三项重点工作,组织开展专题调研,并检查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请各单位提前做好准备,提前做好谋划部署,深入研究破解发展难题、提升发展质量的妙计良方。


终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