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以科技重大专项为杠杆撬动山东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是孵化医药企业和加快成果转化的摇篮,是“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简称专项)的重点任务。山东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专项的战略性机遇,按照“多点布局、集成优势、结盟发展、辐射带动”的发展思路,以基地建设项目为引擎,以济南、潍坊、烟台三市为重点,辐射带动淄博、菏泽两市共同发展,构建起具有山东特色的“3+2”医药产业连片发展新格局,探索出一条以重大专项撬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子。2012年,基地市医药工业销售额达1100多亿元,占全省的近一半;基地医药企业三年利税平均增长率达到3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医药基地品牌和示范效应凸显,为深入推进转方式调结构、加快全省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紧密结合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和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科学谋划国家医药基地建设
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山东医药产业处于各自为战、自我发展状态。截至项目实施之前的2009年,全省医药产业粗放发展的问题比较突出:医药企业数量较多但集中度小,全省规模以上医药生产企业654家,散布在17个市。医药产业总量较大但强企较少,全省医药工业销售额1310亿元,却没有一家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企业。医药产品种类较多但高端产品较少,产品多为化学原料药、大输液等传统产品和普药,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即使产业基础较好的济南、烟台、潍坊和淄博、菏泽等市,也远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医药基地。如何提高全省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医药产业质量效益,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
2009年,山东获批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建设项目,为全省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山东省科技厅在调研分析国内外医药产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立足于服务全省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着力加强顶层设计,突破了“一个项目建设单一基地”的模式,着眼建设新药产业密集区,确定构筑以济南、潍坊、烟台共同作为基地的建设新格局,以此放大国家基地优势:一是区位优势。济南是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的核心,烟台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要城市,潍坊是实施蓝、黄战略的叠加区域,三大基地联片建设,能够有效集成政策,加快形成全省乃至华东地区的医药技术创新中心。二是竞争优势。同步建设三个基地,可以发挥顶层设计和主导推动作用,促进三个基地结盟发展、协调发展,同时又可以利用竞争机制,调动政府、企业等多方积极性;三是辐射优势。济南基地通过辐射带动鲁中、鲁南地区,烟台基地通过辐射带动胶东半岛区域,潍坊基地通过联动环渤海以及蓝、黄两个国家战略经济区,从而对全省医药产业提质增效和规模化发展产生强劲拉动作用。
为实施好重大专项,山东创新了举全省之力聚焦基地建设的政策推动机制。成立以省领导为组长、省直14个部门和5个市政府领导为成员的山东省重大新药创制平台(基地)建设协调小组,建立工作分工负责的机制,实现了三个聚焦:一是目标聚焦。省、市都把国家基地建设纳入重要日程,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的重点任务,细化责任、明确目标、务求实效。二是政策聚焦。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医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12个促进医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政策力度和密集度空前。三是投入聚焦。在省市两级财政为基地匹配资金之外,每年从省自主创新专项中投入1亿元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基地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平台建设。全省各类科技计划都向基地倾斜。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纽带,以出“大药、新药、好药”为目标,推动企业与大学、科研队伍在基地实现产学研动态结盟,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了创新资源与产业发展的紧密结合。目前,基地在孵企业达348家,集聚作用明显增强,为加快山东医药产业由大变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坚持优势集成、错位发展,发挥国家基地的示范带动效应
规避产业同质化,搞好功能定位是前提。山东从加强产业功能定位入手,着力推动三个医药基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根据三市产业结构和创新资源特点,组织编制高水平的产业和科技发展规划,引导基地有序和错位发展。济南基地充分利用山东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省医科院、省药科院等大学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发挥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微生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药物工程技术研究分中心等的作用,加快建设以糖药物、抗肿瘤药物和制剂等为特色的医药基地。烟台基地发挥生物医药企业密集的优势,从国内外引进30多家科研型企业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等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以蛋白质药物、天然药物、海洋药物和微球技术为特色的医药基地。潍坊基地利用老医药工业基础较好的优势,吸引企业到基地设立窗口,吸引海外人才归国创业,成为以生物药物、现代中药和化学原料药为特色的医药基地。目前,山东三大医药基地在海洋药物、糖药物、蛋白质药物和大宗化学药物领域形成明显技术优势和产业优势,部分新药走出国门,甲氧苄啶占全球市场70%,玻璃酸钠及制剂占全国市场60%以上,血脂康、注射用罗替可丁在美国进行临床研究。治疗老年痴呆症的一类新药971寡聚甘露糖醛酸钠以8100万美元转让给美国SINOVA公司,海洋寡糖特征药物糖库建设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提高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是关键。为此,山东以实施重大专项为依托,集成三项工作加快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一是搭建10个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齐鲁制药公司建成“抗肿瘤药物企业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荣昌制药公司建成“蛋白质工程新药创制平台及开发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绿叶制药公司建成“国家企业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鲁南制药集团等建成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个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此外,还通过产学研合作,建成了糖工程、手性药物、胶类中药和海洋药物4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二是鼓励企业以项目为纽带到基地设立研发及生产机构。山东省自主创新专项对从省外国外引进的大型医药生产企业扶持1000-2000万元,各基地也制定相应配套政策,吸引了基地外企业纷至沓来。如石药集团规划在烟台建设生物药研发生产基地,产值规模将达到40亿元。步长制药公司在菏泽基地已经孵化成百亿元企业,国药集团、北京双鹤药业、华润三九药业、中国通用技术控股公司、中科招商集团等也相继签约进入菏泽基地,一些风投公司也积极跟进,促进了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三是实行重大科技项目向企业倾斜。推动基地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申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和省重大科技项目等174项,许多医药企业通过实施一个项目,突破一项关键技术,催生出一个方面的新兴产业。目前,山东医药基地的技术创新项目,80%以上是由企业牵头完成的。
三、以医药基地为支点、以重大专项为依托,山东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水平显著增强
“重大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实施四年多来,对山东医药产业的结构布局、增长方式和质量效益等带来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五个国家基地孵化规模以上医药企业数量、医药工业销售额、利税、利润,由2009年的75家、290亿元、50亿元、26亿元,分别增加到2012年的112家、673亿元、113亿元、68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全部实现翻番;基地所辐射的5市医药工业销售额由2009年的695亿元增加至1100亿元,接近2009年的全省医药工业销售额。更为重要的是,重大专项促进了医药产业加快步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发展轨道。
1、加快了高端人才集聚。为确保重大专项顺利实施,山东组织实施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党委政府专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进行人才配套的“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专项人才建设工程”,省科技厅为每个引进人才扶持50万元的科研项目,进入临床研究和产业化阶段还可以获得2000万元扶持,有效凝聚了人才团队。国家“千人计划”、山东省“蓝、黄”战略基金等都重点支持孵化基地企业的人才引进计划,为基地聚集了大批人才。例如,济南基地有3.2万人从事医药研发与生产,其中领建企业的留学归国博士26名、国家“千人计划”10名、“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和海外特聘专家”26名。泰山学者药学特聘专家王爱军博士在美国发现干细胞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元凶,可能会改变心脏病新药筛选靶点,获得美国德勤QB3创新奖。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攻克了长效注射微球、多糖类药物高效纯化、中药缓控释等12项关键工业生产技术,全省医药企业生产技术获得全面升级。通过推动基地与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对接,建成了从新药筛选、临床研究、中试到企业孵化和制剂等13个单元技术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技术链与产业链一体化的技术创新体系,有效提升了企业创新能力。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都培育出一批新药。项目实施以来,5个基地新获得10个新药证书,52个新药生产批件,31个新药临床研究批件(含氯桂丁胺等6个国家一类新药),还有38个临床研究和77个新产品在国家药审中心候审。二是新药的技术含量明显提高。申请发明专利195项(含国际发明专利15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9项(含国际发明专利9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3项,其中国家级奖励4项。三是新药大品种明显增多。医药工业销售额占全国首位的新药大品种,由项目实施前的12个增加到32个。有8家企业进入全国医药企业百强,2家进入全国利润额前10名。
3、医药基地得到长足发展。基地积极承接全国15个医药大平台,吸引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促进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转化。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新药研发大平台吕扬研发的新尼群地平原料及制剂、留学归国博士房建民研发的“泰爱”等6个国家1类新药,都是从省外大平台和境外引进到基地并孵化到临床研究阶段的。与项目实施前的2009年比较,2012年济南基地实现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00亿元,增长3倍;烟台基地65.8亿元,增长1倍;潍坊、淄博、菏泽基地合计548亿元,增长1.15倍。在医药基地的示范引领下,全省医药产业发展的短板,包括传统化药和原料药多、缺乏重大新药和大品种药物等问题,都得到根本性扭转。
4、拉动新医药产业的投入大幅增长。近1亿元的国家重大专项对基地建设资金的筹集和新医药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拉动作用。一是直接拉动配套资金4亿多元,其中省财政配套1.62亿元,单位自筹2.44亿元。二是带动了基地企业研发投入。五家基地承担的各类医药研发项目经费和企业研发投入累计达到30.4亿元。三是拉动了地方政府对基地建设的投入。济南高新区将原规划待建的出口加工区改为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新增投资12亿元,建成了22万平方米的孵化场地。烟台高新区利用优质区域土地置换筹集60亿元,新建了山东国际生物医药园。潍坊市在对医药基地投入2亿元的基础上又追加3亿元财政拨款。四是拉动了医药企业到基地的投资。例如菏泽基地从外省、外市引进23家医药企业投入58亿元。
5、促进了科技服务业快速发展。依托国家基地,各地加快构建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山东省科技厅、财政厅和济南市高新区拿出1.1亿元的仪器设备费,建设了医药研发和中试公共服务平台;潍坊市政府投资5亿元建成潍坊基地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山东国际生物科技园建成40万平米的研发平台,吸引海内外3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大企业共建医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省科技厅编制了《山东省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和国家创新药物孵化基地仪器设备建设规划》,规范了各基地仪器设备配置重点,建立了科研仪器共享机制。基地医药科技服务外包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底,五个基地完成新药研发横向课题近200项,完成成果转化1000余项,完成技术转移合同3.3亿元。在低成本、高效率公共服务平台的支持下,部分创业者成为企业家、上市公司老板。
四、进一步放大山东医药产业发展优势,争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
在国家重大专项的引领带动下,山东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站到一个新的起点上。尽管国家山东创新药物孵化基地建设顺利通过验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基地间纽带设计和作用发挥、由政府主导向社会化管理转化、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有待进一步解决。今后一个时期,将以争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为目标,突出政企合作、突出创新驱动、突出集群建设,继续推动医药产业优势集成、生产集约、研发集中,努力把医药产业培育成为高带动力、高附加值、高成长性、高优势度的支柱产业。在国家相关部委和专家们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将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定由医药大省向强省跨越的战略规划。为实现由医药大省向医药强省跨越,近期筹备成立由国内知名战略科学家、医药专家、产业经济技术专家组成的生物医药专家委员会,对医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再提升,组织编制《山东省医药科技强省建设规划》,指导全省医药科技创新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的新机制。加快建设国家、省级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建立健全公共医药研发服务平台,降低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成本,建立项目、人才、基地、政策、奖励一体化扶持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探索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新药研发大平台科研成果转移辐射新机制,推动孵化基地建立产学研协调发展平台,完善信息、大型仪器装备等资源共享机制,争取更多新药成果到山东孵化产业化,提升技术链与产业链的对接效率,形成完整的新药创制与产业化机制。
三是凝练重点、突出特色,引进和培育大企业、大品种。推动海洋药物、糖药物、生物药物、现代中药等科研特色转变为产业优势。引进跨国医药企业和国内医药百强企业,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先进医药工业技术,增加医药创新与产业发展新力量。在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任务结束时,培育和引进相结合,力争打造出百亿元、千亿元医药企业和销售收入过10亿美元的医药大品种。
四是加快建设新药产业密集区。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以济南、潍坊辐射带动淄博培育“鲁中新药产业密集区”;以烟台辐射带动青岛、威海培育“半岛新药产业密集区”;以菏泽辐射带动枣庄、济宁、临沂培育“鲁南新药产业密集区”。力争到2020年,规划建设的三个新药产业密集区的产值规模达千亿元以上,争创国家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支撑完成全省医药产业结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