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株高变矮之后
上世纪50年代,小麦品种的株高普遍在1米左右,甚至有高达1.3米的。经历绿色革命之后,小麦的株高普遍降低了,目前小麦品种的株高普遍在70-80cm左右。那么,小麦株高变矮之后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先看看人直立行走后发生了什么?
人直立行走是一个系统性改变的事件,标志着人从一个相对封闭的森林生存环境走向开放的草原生态,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首先,直立行走解放了手,人开始制造工具。其次,站的高了,脑容量大了,看的远了,人开始有谋略。第三,更善于奔跑,运动更高效,没有猴子跑马拉松的。不利方面是运动系统容易受损,脊椎、膝盖易受伤,心脏负荷大导致容易发生心血管疾病,分娩困难导致早产等,但是早产衍生出了教育和学习。进化就是这样,不能什么好事都让你占了,你得付出代价,付出机会成本。
小麦株高变矮后,也发生了系统性改变。第一,抗倒。第二,收获指数提高。第三,群体加大,旗叶上举。第四,随着收获指数提高,千粒重、穗粒数增加,逐渐演变出穗重型。不利方面是群体加大导致各种病害严重,产量的提高导致难以兼顾品质。株高变矮加之耕作方式的改变共同主导了这个系统性变化的进程。
人们说,小麦育种进入了平台期。究其原因,我认为是人们暂时没有能力发现能够导致小麦再次发生系统性改变的关键因素,缝缝补补的结果是只能在平台期内折腾。玉米育种方面有个例子值得我们学习,就是先玉335首次在全国推广单粒播,这实际上算得上类系统性变革的事件,当然,先玉335脱水快、粮食好卖是另一个优势,所以人家先玉335牛啊。建国初期及以后一段时间内,小麦育种能够取得斐然成绩,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的改变都是系统性的,看似引入一个国外资源不是多大的事情,但它对小麦的影响是革命性的,株高降低也是革命性的。遗憾的是,目前的小麦育种暂时找不到这样革命性的动力,那我们只好仍在平台期内折腾。
不过,我们也不必悲观。只要我们切实瞄准需求,培育出市场真正需要的品种,出大品种仍是可能的,但是这种大品种的力量源泉来自于市场,不是打破平台期。或者,即使是小众品种,有市场的话日子也会过得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