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基因检测,吹得越神越忽悠
http://view.news.qq.com/original/intouchtoday/n3824.html
腾讯评论-今日话题第3824期-20170308--张德笔--国内的基因检测,吹得越神越忽悠
基因检测,是一个听上去高大上的新鲜事物,在国内,它也被称作“科学算命”。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商家已经比科学家先行一步,赋予了很多它本不具有的功能。
瞄准孩子
“一口唾液,就能测出孩子的天赋。如果他有运动基因,他可能是下一个博尔特;如果他有音乐基因,你可能把他培养成肖邦……”“基因检测,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你的孩子少走10年弯路!”
对于孩子的天赋预测,中国有个民间习俗,叫“抓周”,抓住笔就是作家,抓住钱就是小财迷、商人。但这种娱乐活动,只是寄托了家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没人会当真。现在,有基因检测机构煞有介事地告诉你,一切都有可能哦,测出来就可以好好培养哦,你心动不?
如果真有一个博尔特、郎朗,没被发掘砸在手上,想想真是懊悔。很多基因检测公司,联合早教机构、培训机构,准确地把握了家长们的心思,“阅读能力”、“音乐天赋”、“运动基因”甚至“人际交往能力”,都能通过基因检测测出来。
“别把天才放错了位置!”某商业机构开展“儿童天赋基因”检测专场
但是,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基因检测产品,只要告诉你可以给孩子检测天赋的,都是骗局。比如,开展天赋基因检测的公司,在预测学习能力这项天赋时,都会引用一篇2006年的文献作为依据。在这篇文献中,作者肯定了某基因和学习能力的相关性。需要指出的是:1、这只是相关性;2、样本容量仅仅是300多个荷兰家庭。这和“某基因能决定学习能力”相距甚远。
再举个例子,在运动基因检测中,检测机构都会告诉你,ACTN3R/R基因型与速度及力量相关。但是,据华大基因研究,在13亿人口中,ACTN3R/R基因型的人预计有3~4亿。3至4亿的人,都有成为运动员的潜质?
总结起来,各种所谓的“天赋基因”检测,有两个最大的漏洞,其一,故意混淆了统计学上的“关联关系”与“因果关系”;其二,避而不谈后天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
盯住老人
去年8月,中青报报道了一个案例,一名江苏江阴老人,花了30多万买了六大本看不懂的“基因检测报告”后,跳河自杀。忽悠老人的一套打法,其实和卖保健品是一个路数,亲情攻势+严重性威胁+效果夸大。
基因检测机构针对中老年人打出的广告最吸引老年人的,是诸如高血压、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基因检测,相关机构会告诉你:携带高风险基因型的人,在同样生活环境及习惯下,发病率高出常人数倍。但真实情况是,以高血压为例,《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 )上发表的研究仅仅显示,某些独特的基因位点,可能会影响高血压的发病率。但是,它可能是几百种基因互相纠结、环境因素累加、时间因素累加后的共同结果。
必须要知道的是,任何疾病都可能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即使检测到一个基因的位点异常,也不代表一定会导致疾病产生。希望知道某一个或几个基因,来准确预测得不得某种病,或者准确指导健康,现在还做不到。
相关链接:基因检测能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预防吗?
针对潜在癌症病人
癌症,是目前基因检测的第一大市场,也是最受国人认可的一个市场。尤其是一个例子广泛地被中国人知道后。美国影星安吉丽娜·朱莉的母亲,曾与癌症搏斗10年,56岁时离世。2013年,朱莉在基因检测中发现,自己从母亲那里遗传了突变的癌症易感基因BRCA1,未来患上乳腺癌的几率高达87%,为了降低风险,她毅然决然切除双侧乳腺。
朱莉这个例子,从普适性上看,有多大价值?首先必须肯定,这确实是基因检测的积极应用。但是也必须承认,1,即使以乳腺癌为例,大概也只有10%的乳腺癌,可以确切证明由遗传导致;2,在已知的癌症中,也只有5%至10%的癌症,是由遗传基因因素引起的;3,这5%至10%的癌症,预防性基因检测能告诉我们的也不多,有了某种基因变异,也不代表一定会患癌。
朱莉的案例,给基因检测做了很大一个广告关于中国癌症领域的基因检测,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丹尼斯·卡森在接受国内媒体采访时表示,基因检测虽然火爆,但很多并不是病人的需求,而是出于商业目的。对判断疾病没有帮助,也无法得到准确结果。
基因检测有价值,但距离“精准医疗手段”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没有人可以否认基因检测的价值,它可以运用到新生儿检测、遗传病携带者的检测、孕期基因检测、法医基因检测。但是,上文提到的这些,都属于预测性检测,即“一个健康的人,想知道获得某种疾病或天赋的可能”。
对于预测性检测,应该要承认,它多半仍停留在学术研究阶段,距离所谓“精确医疗手段”的期望还相距甚远。精确医疗,是指针对每个病人的基因图谱和个体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目前遇到的明显障碍有两处:其一,只有很少一部分人会去做基因检测,即便是肿瘤患者。因此缺乏巨大的共享数据库,无法帮助科学家识别基因图谱和某些疾病的内在联系。
其二,针对癌症易感基因治疗的靶向药物,在临床效果上经常达不到预期疗效。这是因为,精准医学确实能实现基因靶向的治疗,做到同病异治。但最大的困难在于,怎么精确地区分不同亚型的肿瘤,怎样知道具体在某种亚型下,哪种基因和哪种药物存在交互作用?这些问题,尚处在研究阶段。正如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研究所葛瑞格·费罗博士指出的:即便基因检测是可靠的,测量结果对你的健康真的有意义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吗?
结语
作为“精准医疗手段”的基因检测,需要更多耐心等它发展、完善。而在这个过程中,国内商家已经弄出无数花样欺骗消费者,给出天书一般的检测结果,反正看也看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