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生物所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线虫大尺度分布格局和多样性研究中获新进展
探究物种多样性大尺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是生物地理学以及宏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对区域以及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物种大尺度分布模式目前存在争论。通常,物种丰富度大尺度分布模式表现为由热带到寒带逐渐降低,高峰值出现在赤道附近,符合这个规律的土壤动物有白蚁、跳虫;但是有些土壤动物如甲螨、蚯蚓等大尺度分布模式则由于气候、土壤和植被类型的差异不遵循这个分布规律,即物种丰富度最高不是出现在赤道附近热带地区,而是出现在温带地区。作为在改善土壤物理性质,促进碳氮转化,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土壤线虫丰度大尺度分布格局又是否遵循该规律?驱动其分布模式的主要生态因素是怎么样的呢?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生态过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宋大刚在导师潘开文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土壤线虫大尺度分布数据,结合纬度、气候和植被类型等,探讨了土壤线虫多度和丰度的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线虫多度与纬度呈单峰格局分布,在纬度30-55°范围内,土壤线虫多度最高;线虫丰富度指数与纬度显著相关,纬度梯度解释了65.9%的丰富度指数的可变性。线虫多度随年均温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在年平均气温8℃的区域最高,与平均降水量无显著相关性。温带针叶林线虫多度最高,热带雨林次之,沙漠和极地的最低。温带阔叶林线虫属的丰度最高,其次是热带雨林、温带针叶林、草原、农业生态系统、沙漠和极地。研究发现加强气候和环境因子与线虫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找到减缓全球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应对办法;将线虫作为环境变化与土壤质量变化的监测指标,有助于环境污染防治和土壤肥力的维持。此外,研究还发现突破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手段批量鉴定线虫的重要性。
线虫是动物界中数量最丰者之一,寄生于动、植物,或自由生活于土壤、淡水和海水环境中。土壤线虫分布于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他包括植物寄生线虫、捕食性线虫、杂食性线虫、食细菌性线虫、食真菌性线虫等,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碳、氮循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揭示了土壤
线虫大尺度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素,有助于生态保护、恢复和生态系统管理。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370632)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No. 2016YFC0502101)的资助。近日以“Large-scale patterns of distribution and diversity of terrestrial nematodes”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Applied Soil Ecology, (2017)。
原文链接
土壤线虫属的分布
显微镜下的土壤线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