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东斟灌村:破解农民增收难题
东斟灌村民收获彩椒。
◆核心提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坚持和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前提下,赋予农民对承包地所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功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斟灌村,不毗邻城市和镇区,没有资源优势,不靠近交通要道。就是这样一个既没有区位优势、也没有资源优势的农村,却探索建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果菜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合作社“三位一体”的合作社联合模式,实现了强村富民。
“以前我有两个1亩的小棚,想扩大发展却没有地。现在我承包了40多亩地,新建两个4亩的大棚,其余的地临时种粮食,为家庭农场做准备。”东斟灌村村民李宝先说,村里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他有了更大发展空间。
“百姓生产发展中遇到哪些难题,我们就解决哪些难题。”东斟灌村支部书记李新生说。
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想多种地的有地了
当前,农村人多地少,且土地分散经营,群众增收困难。
在土地流转群众自愿、土地价格群众自定的基础上,2012年9月,东斟灌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对全村4486亩土地进行流转。2073名村民每人1亩地,以土地承包权入股,1亩地为1股,每年每股保底分红600元。其余2000多亩土地作为集体股,40%给村民进行二次分红,60%村集体留用。根据人口变动,股份一年一调整,承包费3年一调整。
李新生表示,加入土地股份合作社,不愿种地的老百姓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愿意种地的可以自己种,愿意多种点的有了条件。
77岁的村民李长江,家有3口人,去年仅土地分红就有2400元,“以前自己种地,一年剩不下1000元。现在不光纯收入增加了,还能出去打工,再挣一份钱。”
土地流转后,该村发展起3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20多个、大型农业园区6个,村集体收入由35万元增长到70万元。
(文章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