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农业供给侧改革”成两会热词 新发地“掌门人”张玉玺表示——
“大米库存严重,但五常大米却是供不应求;柑橘销路不畅,但赣南脐橙却从来不愁销。”2017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在今年两会上,“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成了热词。对此,中国最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董事长张玉玺表示,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就在于规模化,中国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把小农种植组织起来,建立产销对接机制,把利益链条拉长,做品牌农业,实现利益最大化,让农民充分享受农业产业化带来的应得利益。
低品质农产品比重太大
今年两会,九三学社以界别提案的形式,提交了《关于发挥市场作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建议》。九三学社的调研指出,当前中国农业呈现结构性过剩的实质,是低品质农产品比重太大,比如适宜生产面包等深加工优质粮食总体不足,需要大量进口。比如我们常常看到“大米库存严重,但五常大米却供不应求;柑橘销路不畅,但赣南脐橙却从不愁销。”
作为新发地的“掌门人”,张玉玺对中国农业的“困局”进行了深入研究。他总结中国农业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解放后至1978年,称为“短缺时代”,在这个阶段,农产品生产严重的供不应求,丰产即是丰收。第二个阶段是1978年至2005年,这一时期称为“发展时代”。这个时代物产极大丰富,产销关系是“总量平衡,丰年有余”。第三个阶段是2005年至今,称为“流通阶段”。在这个阶段卖比种更重要,没有种不出来,只有卖不出去,丰产不一定丰收,有时还会出现“产量越高,收入越低”的困局。
对于中国农业现状,张玉玺认为已经陷入了一个怪圈。中国农民务农不挣钱,年均纯收入300元/亩至400元/亩,远远低于进城务工收入。而国家对农产品的补贴已经到达天花板,收购价高于市场价,同时中国大宗农产品价格已经全面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导致进口农产品挤压国产农产品,农民收入更低。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规模化
张玉玺表示,农业生产共分四个环节,种子研发、种植养殖、运输、销售。其中种植养殖环节风险最大,利润最低,仅占总利润的不到10%,而这也正是中国农民目前所处的环节。
要破解怪圈,农业规模化是根本出路。张玉玺说,农业改革比钢铁生产改革还要难,因为农民是盲目的,农民不知道该种什么?2012年,海南“海燕”号台风灾害过后,农业种植大面积遭受破坏,但有一部分山区的蔬菜躲过了台风,大概占到总种植量的30%左右。春节过后,豆角居然卖到8块多一斤,后来农民总的一算账,不赔反赚。最后总结出来一条不成文规律:农民的出路在于“受灾”!
“这说明一个道理,农产品种植不是越多越好。”张玉玺说,农业规模化还可以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中国农业是小生产对大流通。中国农民搞生产是一窝蜂的状态,盲目跟风种植。比如今年2月份云南油麦菜滞销,上千吨蔬菜烂在地里,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农民盲目跟从,种植面积大增,导致产量过剩。
因此中国农业需要的是市场经济中的计划经济。农业规模化后,农村合作组织可以根据市场形势,合理计划每年的种植面积,形成产销对接链条,慢慢解决滞销问题。
农产品“品牌化”提高附加值
此外,中国的农产品还存在品牌信誉度低、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张月琳表示,发展农业,没有放心产品什么都白谈;有了放心产品,但不能形成标准化也白搭。“我们都在讲食品安全,如果没有品牌,食品安全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没有品牌,就很难实现可追溯,很难监管。”
新发地市场总经理张月琳说,农产品最能发展的就是地理标志品牌,比如烟台的苹果、京华火腿、五常大米等,地理标志很快就能把产品的名气打出来。我国有2000多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其中95%以上都是农副产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中很受欢迎,是我国农业走出去的拳头产品。
据了解,新发地市场正在推动“标准化”农产品,提倡商户向“净菜”“净果”交易模式转变;同时也尝试将半成品和净菜直供食堂、机关、企业、学校等地,产品进入厨房后减少了一些加工环节,厨房面积和厨余垃圾都会减少,综合成本也会下降。新发地自有品牌“珍品荟”,也将在国内首推限定价格、重量、品质的“标准化”果蔬,实现直接扫码结账,可以免去过秤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