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
取消玉米(1626, 14.00, 0.87%)临时收储政策、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既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相关规则,也是我国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要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坚定推进玉米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健全生产者补贴制度。根据2016年东北地区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实施情况,2017年应尽快公布政策细节、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发展订单农业和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以更好促进种植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尽快公布政策细则,稳定农民种粮预期。东北地区农民农事安排的一般规律是秋收后开始整地、春节前完成备耕工作,这样物质投入成本可节约20%。政策细则公布的时间将直接影响着土地流转成本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财政部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于2016年6月20日向社会公布,黑龙江、吉林、辽宁《玉米生产者补贴实施方案》于2016年8月初才向社会公布,省级财政根据中央财政下达补贴资金总量,分别调剂10%、5%、5%作为省级种植结构调整资金,用于支持玉米种植结构调整。这些政策出台前,东北地区土地流转承包合同已签订,玉米也早已经播种完毕,玉米生产者补贴和种植结构调整补贴在农民的意料之外,没有能及时发挥引导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的作用。建议从惠农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出发,最晚播种前公布2017年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细则,稳定农民预期,尽早安排种植计划。
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玉米作为重要的能量饲料,需求呈增长的趋势是长期的,当前库存增加较多是暂时的。玉米种植结构调整主要是适当调减非优势区,对优势核心产区不仅不调,还要加强产能建设,保障谷物基本自给。《财政部关于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的实施意见》提出,鼓励地方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2016年,黑龙江没有区分优势产区和非优势产区,玉米生产者补贴全省执行统一标准。吉林和辽宁每亩补贴标准以县为单位,试图将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但由于多数乡镇将2015年农户玉米种植面积数据(台账)上报作为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发放的依据,与实际种植面积差距较大,也没有实现补贴资金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议从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目标出发,2017年提高优势产区玉米生产者补贴标准,保障优势产区玉米种植收益基本稳定。
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带动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建立玉米生产者补贴制度后,适当调减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面积,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作物或产业是保障这些地区农民收入的必然选择。东北冷凉地区曾是传统的麦豆产区、杂粮产区,杂粮也曾是农牧交错区的优势作物。非优势产区农民普遍有调整种植结构的意愿,但是担心替代作物的市场销售问题。建议一方面以现有杂粮品牌为基础,通过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申请一批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省(自治区、市)级名优农产品交易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平台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杂粮品牌。另一方面,以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水平高的杂粮等替代作物加工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立产销协作关系,推进订单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