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好看,油菜产业难

新华社记者段羡菊、白田田

3月既来,陌上花开。时下正值我国很多地方最佳的油菜花观赏季节,各地竞相举办油菜花节,吸引了络绎不绝的游客。然而,“油菜花热”的背后,油菜的产业链、价值链并没有打通,面临多重危机。

“我国油菜种植面积居世界第一,是油菜花大国,但还不是油菜花强国。”3月2日,五十多年来一直从事油菜科研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认同这一观点。

油菜产业没有那么“赏心悦目”

作为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油菜花近年在微信朋友圈里呈“刷屏”之势。然而,我国油菜的发展现状,并不如金黄色的油菜花那样“光鲜”。

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区土地肥沃,是传统的油菜花种植基地。记者在当地采访时看到,农户自种的油菜花面积日渐萎缩,金黄色的油菜花田显得零零散散。有农户说,他们家原来10多亩地都会种上油菜,现在只种2、3亩供自已榨油。

澧县农业局副局长侯祖平说,近几年,全县油菜种植面积有所下滑,主要还是因为收益偏低。每亩油菜一般收获菜籽270斤左右,每斤价格2元,而直接的物化成本就接近200元,这还不包括劳动力和土地租金成本,算下来基本上没什么收益。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15年开始,国家取消了油菜籽临时收储政策,油菜生产进入“后托市时代”,加上长期以来进口低价油菜籽的冲击,导致农民改种其他农作物,加工企业倾向于采购进口原料,国产油菜籽遭遇“寒冬”。

油菜花节如何不只“赚吆喝”

油菜花盛开的季节,各地争相举办油菜花节,吸引着为数众多从城里下乡的“观光客”。一些地方打造“万亩花海”,蔚为壮观。

人气是赚足了,油菜花节对于地方经济的拉动作用却并不明显。记者在一些油菜花节现场看到,游客基本上都是自驾游,花一两个小时在花海里走一圈,拍拍照。游客不用买门票,一般不会在本地就餐,最多买点土特产,当地村民赚点“零用钱”。

事实上,现在各地的油菜花节、油菜花海主要是靠政府推动。比如,地方政府对于种植油菜的农户免费提供种子、免费播种等。一位油菜行业人士说,很多油菜花只有“观光价值”,油菜籽成熟后不会被收割,纯粹只是“赚了吆喝”。

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今年种植了200亩油菜,包括白色、粉色等多彩油菜,组合成不同的图案。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避免景点过于单一,他们的模式是“油菜花+城头山国家考古公园”,提高旅游品质和附加值。下一步,他们还计划兴建酒店、风情小镇、拓展中心,让游客能够留得下来。

澧县盛泰水稻合作社理事长辛继林意识到,仅仅种植或者观光旅游,效益都不会太高,必须将一、二、三产业融合起来。他介绍说,他们种了4000亩油菜,计划在生产基地建设加工厂,打造菜油品牌,同时打造油菜花节,当游客来赏花时售卖菜油和蜂蜜,这样每亩的综合收益可以达到200元。

一流研发缘何在“压箱”

“七彩油菜花什么时候开园,一定要回家看看……”二月底,湖南省澧县城头山旅游景区种植七彩油菜花海的消息传开了,勾起了外界很多人的好奇。记者从当地了解到,这片突破油菜是金黄色常识的花海,是由四川一家农业公司负责研发、种植、推广。

为了提升油菜花的观赏性,多年前,湖南农业大学油料所也开展了彩色油菜花的研发。在农大的两块油菜花试验地里,记者见到了白色、浅黄等多种颜色的油菜花。为了保持品种的纯净,它们享受“特殊待遇”,外面搭建了丝网罩住的棚架。

可惜,油料所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到大规模应用。据记者了解,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对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带来的顾虑。

该种植早稻的节气,油菜还没有成熟,这是不少农民放弃油菜种植的直接原因。由官春云院士领衔研发团队培育的“湘油420”等“早熟油菜”,能够使油菜生长期缩短20天,有效化解了这一矛盾。一亩冬闲田利用起来,预计按正常亩产,每亩可增收750元。

然而,这样好的品种,并没有起到对油菜产业的带动作用。由于油菜品种已经退出国家审定品种范围,改为登记备案制。2016年,农业部出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官春云院士告诉记者,依照法律规定,登记管理办法还没有正式出台,那么“早熟油菜”品种就不允许大规模连片种植。他希望相关政策早日出台,让优化品种不在“雪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