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质量大数据告诉了我们什么?

【摘要】 籼稻与粳稻质量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但籼粳稻之间出糙率差别小,整精米率差别大。无论是出糙率,还是整精米率,均是上限差别小,下限差别大,籼稻出糙率的下限反而高于粳稻。这表明,缩小籼粳稻质量差异是完全有可能的。提高稻谷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是淘汰低出糙率和低整精米率的品种,重中之重是淘汰低整精米率的品种;籼稻还需提高整精米率。

国家粮食局为掌握2016年新收获的中晚籼稻、粳稻的质量状况,指导稻谷的托市收购,组织稻谷主产省(区,以下简称省份),按统一要求,在收获后的第一时间采集了中晚籼稻和粳稻样品2838份,于2016年11月开展了质量集中会检。会检样品均为村级混合样品,涉及12省139市的511个主产县(区)和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的6个分局。各地样品数量按产量权重分配,检测指标为稻谷国家标准规定的质量指标,共获得检测数据42821个。本文根据公开的数据进行再分析,挖掘一些新信息,讨论一些新问题。

一、全国中晚籼、粳稻质量情况

国家粮食局组织在安徽、江西、河南(仅信阳)、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8省共采集中晚籼样品1873份,涉及95市的381个县(区),在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5省共采集粳稻样品965份,涉及50市的135个县(区)和6个农垦分局,稻谷质量指标平均值及籼粳稻的质量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2016年全国中晚籼和粳稻质量情况

稻谷类型

粳稻

籼稻

粳-籼

样品数

965

1873

覆盖范围

5

8

50

95

县区

135

381

黑龙江农垦分局

6

出糙率

出糙率%

79.9

77.9

2

比上年±百分点

-1.3

-0.6

下限%

52.1

63

-10.9

上限%

85.2

85

0.2

一等%

45

28.4

16.6

二等%

27.6

45.4

-17.8

三等%

14.7

19.4

-4.7

一等品比上年±百分点

-21.4

-16.6

中等以上%

87.3

93.2

-5.9

比上年±百分点

-9.2

-3.2

整精米率

整精米率%

69.8

58.3

11.5

比上年±百分点

2.3

-2.5

下限%

35.4

14.6

20.8

上限%

79

76.6

2.4

一等(粳稻≥61%籼稻≥50%)比例

95.7

80.6

15.1

比上年±百分点

23

-9.9

三等(粳稻≥55%籼稻≥44%)比例

97.9

90.5

7.4

比上年±百分点

-6.2

不完善粒

不完善粒含量%

比上年±百分点

变幅%

谷外糙米

谷外糙米含量%

1

0.5

0.5

超标(>2%)比例%

11

1.8

9.2

比上年±百分点

5.8


国家粮食局的总体评价是:2016年全国中晚籼稻、粳稻整体质量正常,但受气候的影响均低于上年(近年质量最好)水平。其中:中晚籼稻出糙率、整精米率、一等品比例、中等以上比例均略低于上年。粳稻出糙率、一等品比例、中等以上比例为近年最低,谷外糙米含量高于上年,整精米率与上年持平,维持在正常水平。

这一评价没有充分挖掘这些数据蕴藏的重要信息,本文作简要的再分析。由表1可见,粳稻出糙率的全国平均值、上限值均高于籼稻,但差别不大;平均出糙率粳稻高于籼稻2个百分点,上限值仅高于籼稻0.2个百分点。下限值籼稻高于粳稻,差别较大,籼稻出糙率的下限值比粳稻高10.9个百分点。这意味着进一步提高籼稻和粳稻的出糙率可能的,缩小籼稻与粳稻的差距也是有可能的。粳稻出糙率达一等的比例明显高于籼稻,2016年高16.6个百分点,2015年高21.4个百分点;但三等以上的比例2016年粳稻低于籼稻5.9个百分点,2015年相当。

粳稻整精米率的全国平均值、上限值、下限值均高于籼稻;上限值差别不大;下限值、平均值差别较大。粳稻的全国平均整精米率2016年比籼稻高11.5个百分点,2015年高6.8个百分点;粳稻的整精米率下限值2016年高于籼稻20.8个百分点;但上限值差别不大,仅高2.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提高籼稻的整精米率是可能的。一等比例粳稻高于籼稻15.1个百分点,三等以上比例粳稻高于籼稻7.4个百分点。

综上所述,籼稻与粳稻质量指标存在明显差异,但籼粳稻之间出糙率差别小,整精米率差别大。无论是出糙率,还是整精米率,均是上限差别小,下限差别大,籼稻出糙率的下限反而高于粳稻。这表明,缩小籼粳稻质量差异是完全有可能的。进一步提高粳稻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是淘汰低出糙率和低整精米率的品种;提高籼稻质量水平的主要着力点是提高整精米率,同时淘汰低出糙率和低整精米率的品种,重中之重是淘汰低整精米率的品种。

二、8个主产省中晚籼稻质量情况


安徽、江西、河南(仅信阳)、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等8省中晚籼稻谷样品会检结果如表2。

表2 2016年主产省中晚籼稻谷质量状况

地区

安徽

江西

河南信阳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四川

覆盖范围

8

10

1

19

14

15

14

18

县区

29

33

9

50

74

52

48

86

出糙率

出糙率% 2016

77.5

78.2

77.9

77.8

78

78.2

77.7

77.9

变幅% 2016

63.0-82.2

72.4-82.3

68.4-81

71.6-82.6

65.1-81.6

69.6-85

70.6-81.9

65.3-82.1

下限%

63

72.7

68.4

71.6

65.1

69.6

70.6

65.3

上限%

82.2

82.3

81

82.6

81.6

85

81.9

82.1

一等% 2016

22.5

36.4

25.6

20.4

34

41.9

28.4

33.7

一等% 2015

59.6

54.1

27.8

37

43.4

50.8

57.5

25.3

中等以上% 2016

90.5

95.5

97.8

95.3

92.9

97.2

91.7

92

中等以上% 2015

98.5

95.5

96.7

98.2

92.9

98.5

97.5

94.3

整精米率

整精米率% 2016

56.5

66.7

53.2

54.6

64.5

60.7

63.6

49.6

整精米率% 2015

58.6

63.5

56.9

57

64.5

67.1

63.6

59

变幅% 2016

14.6-76.6

23.2-73.6

25.2-67.7

24.7-70.2

24.8-74.6

27.8-70.6

25.5-73.4

17-69.5

下限%

14.6

23.2

25.2

24.7

24.8

27.8

25.5

17

上限%

76.6

73.6

67.7

70.2

74.6

70.6

73.4

69.5

一等(≥50%)比例2016

77.5

98.5

75.6

75.3

93.7

92.4

94.2

54

一等(≥50%)比例2015

89.9

94.1

80

80

96.3

100

94.2

89.7


中晚籼出糙率:各省样品平均出糙率差别不大,变异系数仅0.3%,变幅为77.5%至78.2%,极差仅0.7个百分点。各省平均出糙率上限值的差别也不大,变异系数仅1.4%,变幅为81%至85%,相差4个百分点。各省平均出糙率下限值的差别明显变大,变异系数5.1%,变幅为63%至72.7%,相差10.3个百分点。安徽、湖南、四川等省出糙率下限明显偏低,江西、湖北较好。

中晚籼整精米率:各省样品平均整精米率的差异大于出糙率的差异,变异系数10.4%,变幅为49.6%至66.7%,极差17.1个百分点;江西、湖南、广西、广东较好,四川、安徽较差。各省平均整精米率上限值的差别不大,变异系数仅4.1%,变幅为67.7%至76.6%,相差8.9个百分点。各省平均整精米率下限值的差别很大,变异系数20%,变幅为14.6%至27.8%,相差13.2个百分点。安徽、四川等省整精米率下限明显偏低,广东较好。

综上所述,中晚籼稻谷质量省份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整精米率的差异,特别是整精米率下限的差异。淘汰低出糙率和低整精米率的品种,是提高籼稻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质量偏差的四川、河南、湖北、安徽尤其应该如此。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省的整精米率高,就在于达到一等的比例高。

三、5个主产省粳稻质量情况

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等5省共采集粳稻样品965份,涉及50市的135个县(区)和6个农垦分局。会检结果表3所示。

表3 2016年粳稻质量状况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江苏

安徽

覆盖范围

11

8

12

13

6

县区

17

25

42

43

8

黑龙江农垦分局

6

出糙率

出糙率%

81.1

81.6

80.9

79.4

73.7

比上年±百分点

-2.1

-6.7

变幅%

78-83.6

75.8-84

75.2-84

66.2-85.2

52.1-80.3

下限%

78

75.8

75.2

66.2

52.1

上限%

83.6

84

84

85.2

80.3

一等%

60

77

54.3

61.8

8.3

一等品比上年±百分点

-6

14

-11.1

-8.2

-45

中等以上%

98

93.1

50

比上年±百分点

略低

-1.1

-41.7

整精米率

整精米率%

70.3

71.4

67.8

71.3

66.3

比上年±百分点

稍高

-1.1

5.8

3.4

变幅%

57.4-75

59.5-77.1

41.9-76.3

35.4-79

39.2-75.3

下限%

57.4

59.5

41.9

35.4

39.2

上限%

75

77.1

76.3

79

75.3

一等(≥61%)比例

98

99

93.4

99

95

比上年±百分点

32

36

28

14.9

31.7

三等(≥55%)比例

比上年±百分点

不完善粒含量

不完善粒含量%

0.5

0.7

0.8

7.9

15

比上年±百分点

-2.8

-3.3

-2.5

4.6

11.1

变幅%

0.1-1.8

0.1-2.3

0.1-2.1

1.4-36.6

谷外糙米含量

谷外糙米含量%

0.3

1.1

1.1

1.2

0.9

超标(>2%)比例%

0

13

11.8

13

8.3

比上年±百分点

近年最高

11.8

一致

5


粳稻出糙率:各省样品平均出糙率除安徽明显偏低以外,其他4省差别不大。变异系数4.1%,变幅为73.7%至81.6%,极差7.9个百分点。各省平均出糙率上限值的差别很小,变异系数仅2.2%,变幅为80.3%至85.2%,相差4.9个百分点,江苏最高,安徽最低。各省平均出糙率下限值的差别明显变大,变异系数15.4%,变幅为52.1%至78%,相差17.9个百分点。安徽最低,江苏也不高。

粳稻整精米率:各省样品平均整精米率的差异不大,变异系数3.3%,变幅为66.3%至71.4%,极差5.1个百分点;吉林、江苏较好,安徽、黑龙江较差。各省平均整精米率上限值的差别很小,变异系数仅2.1%,变幅为75%至79%,相差4个百分点。各省平均整精米率下限值的差别很大,变异系数23.6%,变幅为35.4%至59.5%,相差14.1个百分点。江苏、安徽、黑龙江整精米率下限明显偏低,吉林、辽宁较好。

综上所述,5个主产省粳稻质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出糙率和整精米率下限值得差异,但安徽省整体上与其他省有明显差异。淘汰低出糙率和低整精米率的品种,是提高粳稻质量的重要手段,特别是质量偏差的安徽、江苏、黑龙江尤其应该如此。

四、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看出什么?

除了国家粮食局得出的结论外,从这些数据中我们挖掘出了以下有价值的信息:

1.平均出糙率籼粳稻差别不大,各省出糙率上限籼粳稻几乎没有差异,出糙率下限籼稻高于粳稻。粳稻需要淘汰低出糙率的品种。
2.平均整精米率籼粳稻差别较大,各省整精米率上限籼粳稻差异不大,整精米率下限籼粳稻差别很大。籼稻需要大量淘汰低整精米率的品种。
3.省际间稻谷质量水平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由气候、栽培、品种等因素引起。
4.省际间稻谷质量水平的差异主要是整精米率的差异,尤其是整精米率下限之间的差异,籼稻粳稻均是如此。所以,提高稻米质量的重要办法是淘汰低整精米率的品种。
5.稻谷质量影响产品质量,影响加工企业效益和消费者利益,所以提高稻谷质量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为了使稻谷国家质量会检能发挥更大效益,建议改革抽样对象,样品不应该是行政村的稻谷混合样,而应该是行政村最主流品种的单一品种混合样,公布品种的质量结果,这样就有助于淘汰质量差的品种,指导农民选择优质品种种植,提高优质稻谷的比重,推进中央倡导的供给侧改革,调优结构,调高效益,实现稻米质量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