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报】武汉四名大学生上榜“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楚天金报讯 图为:李佳雯

图为:吴达

图为:黄振光

图为:周俊

□文/本报记者宋锐 杨扬 通讯员王霄 程曦 陈博 陈欣 图/本报记者邹斌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全国学联主办的寻访“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活动揭晓,100名“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出炉,我省4名大学生获此殊荣。

他们分别是华中农业大学的周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李佳雯、武汉工程大学的吴达(已牺牲)、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黄振光。近日,楚天金报记者走近他们的学习生活,探寻那些闪光点。

李佳雯

身残志坚传递爱心

大学三年,她不仅是“学霸”,还广泛参与社会活动,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并“反哺”高中母校;她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为故乡荆州拓展旅游资源,并获多项荣誉。近日,她被中国人民大学免试录取硕博连读。她就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级学生李佳雯,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孩。“那时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后来是我觉得怨天尤人也没用。”记者眼前的李佳雯脸上一直挂着微笑,她说,人是必须有点“阿Q精神”的。8岁那年,她与父母遭遇车祸,在一家大公司做管理人员的父亲当场离世,母亲也身受重伤,而李佳雯则再也不能走路。“我花了三年在北京武汉两地治病,医生曾预言我走不了路,我就在长长的走廊里拄着拐棍一口气走十几个来回。”李佳雯告诉记者,她为了练走路,腋窝附近全都磨出伤痕、淤青。她说,很多人说她这样的情况无法再重返校园,得去特殊学校,可她没有向命运低头。

返回校园后,李佳雯拼了命一样的学习。初中时,她会为了一个发音反复听磁带,第二年参加同样的英语大赛,带队老师惊呼“你的发音怎么这么标准”。凭借自己的努力,李佳雯考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她告诉记者,她在入学时曾想报考广播台,但最终放弃了,“那时,我还是有点自卑的,觉得进入社团就是要为别人服务,可我能做什么呢?”通过三年的大学生活,李佳雯改变了。

她告诉记者,她用勤工俭学做移动“外呼”客服的微薄工资回馈母校。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她感觉到自己不仅是“得到者”,更可以是赠人玫瑰的“给予者”。“我的硕士专业是市场营销,我会继续关注荆州的旅游,完成自己在创业大赛中未竟的心愿。”为家乡、为母校、为身边每一个人做出贡献,这就是李佳雯,这个曾被命运吻之以痛的女孩,正奏出美妙乐章。

吴达

救落水少年献出生命

“弟弟得到这个荣誉的消息,父母应该已经知道了。”吴达的姐姐吴雪梅对记者说,她说这话时,没有欣喜。吴雪梅说,父母还没有从悲伤中走出来,她甚至不敢与他们谈起这个全家人最心疼的“幺弟”。

2016年11月6日下午3时30分许,一名12岁少年不慎落入赤壁市区一处水库,正带着朋友在附近游玩的吴达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入水中,随后他再也没有上来。“我们到现在也接受不了!我的弟弟水性那么好,以前经常救溺水的人,别人沉到水底,他都能把人托出来。”这一次,已停止呼吸的吴达仍然保持着托举姿势。

吴雪梅告诉记者,吴达是陪着留学生朋友回家乡玩,同行的还有吴达辅导的两个初中生。“现场的村民们说,他们四个人在陆水湖北闸旁划着一条小木船,一次转向时,坐在船尾的那个孩子不慎落入水中,船上3人急忙施救,吴达衣服没脱就跳下去了。”吴雪梅说,10分钟后,吴达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孩子顶出水面,自己却沉入水中。“我们家一共六兄妹,吴达是老幺。”在吴雪梅和很多人眼中,吴达都是懂事、争气的孩子,他上小学时成绩一直是班里前三名,奖状塞满了一抽屉。吴雪梅说:“我们家条件不好,爸爸种田,妈妈帮餐馆洗碗,小时候我们连吃饭都很成问题。我这个小弟从来不会和我们争宠,还特别爱帮助乡亲,他走了,好几百人来送他。”

出事前,26岁的吴达就读于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专业,他的班主任饶枕流对记者说:“吴达进入大学就开始勤工俭学,在学校送桶装水、送快递、做家教、在食堂端盘子,还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饶枕流告诉记者,学校开展了首届“青年之声——学习吴达精神,争做有志青年”演讲比赛,许多同学或走上演讲台、或发朋友圈追思这位自强的年轻人。

黄振光

从军12年重拾医学梦

在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30多岁的男子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生活,他就是刚刚荣获“自强之星”称号的黄振光,现年33岁,有一儿一女和幸福家庭。进入大学校园之前,他曾在军营生活12年。

黄振光是荆州市江陵县人,因为父亲是当地卫生院的医生,从小耳濡目染的他,立志成为一名医务工作者。2002年,黄振光考上大学,但从小就有着当兵梦的他,毅然弃学从军。由于表现出色,他在军营奉献了12年的青春年华。在此期间,黄振光结婚生子,多了丈夫和父亲两个“头衔”。

2014年12月,退伍的黄振光为圆自己的医学梦,决定重拾课本。面对众多人的不理解,甚至冷嘲热讽,他在妻子的支持下苦读。功夫不负有心人,黄振光在2015年考上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成为该校口腔1505班的学生。虽然在班上年龄最大,但他的成绩是5个班里的第一名,他还获得了国家级奖学金。

有着多年军旅生涯的黄振光在入学的那一刻,便志愿为同学们服务。在校期间,黄振光积极参加系部组织的各项志愿服务活动,无偿献血、医疗义诊,志愿当辅警,他频频以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校园里。此外,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到敬老院照顾老人,义务清扫街道,关爱留守儿童……其实,黄振光的家境并不宽裕,求学的经济压力也不小,但只要有人需要帮助,他总会慷慨解囊。

对于能获得“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称号,黄振光笑称“挺意外的”,“可能是我那段特殊的考学经历打动了评委吧”。他感叹,从军12年后再考大学确实很不容易,因为年龄大承受了外界不小的压力。“这个称号带给我更多的是鼓励和肯定,我会继续追寻梦想,毕业后努力成为一名好医生,用学到的知识去帮助更多的人。”

周俊

把志愿服务当习惯

“我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故事,只是去做了每个阶段我认为该坚持的事。志愿服务给我带来了太多,我没有理由放弃它。”回顾6年来的志愿经历,周俊坦言,公益已经成为他生活中不可抹去的部分。

今年26岁的周俊出生于武汉市新洲区一个农村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2011年,他考入华中农业大学,成为了整个村子当年唯一的大学生。父母一贯宽以待人的处事方式一直影响着周俊,进入大学后,他加入了校红杜鹃爱心社,成为了一名志愿者。

在大一一次偶然的志愿活动中,他接触到了武汉盲校的孩子们,孩子们的纯真和热情深深打动了周俊。活动结束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盲校看看。“我第一次带着孩子们在校外体验像正常人一样坐地铁、乘轮渡、赏花、放风筝的生活时,孩子们欢欣雀跃的神情让我明白,盲童的世界不应是残缺的。”周俊说,他们也和正常孩子一样,对世界有着丰富的认知和好奇心。

大学四年里,周俊从未间断过志愿活动。大四时,他还去贵州山区支教了一年。回忆起那一年,周俊说:“很苦,但值得!”周俊支教的为民小学位于云贵高原的深处,他这样描述那片地方:在闭塞贫瘠的深山里,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留守在家徒四壁的大山,从小就要担起家里重担的孩子们让人心疼……“那一年的支教经历,让我对自己做的事情多了一份责任感。”周俊说,他决心让更多人了解这里的情况。周俊和志愿者们开始四处募集资金,通过志愿者的努力,为民小学的孩子们用上了自来水。

周俊还参加了此前本报主办的甘金华慈善圈事迹分享座谈会,并作为青年志愿者代表发言。周俊表示,那次活动对他的启发很大,“我会永远将志愿服务当作一种习惯去践行,也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影响和带动身边更多人加入到公益活动中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