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高产生理生化特性和化感作用研究》一书出版
2016年9月,由宋慧、高小丽、张盼盼等编著的《小豆高产生理生化特性和化感作用研究》出版发行。本书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系统介绍了小豆产业化发展概况,阐述了小豆产量形成与高产机理,剖析了小豆连作障碍与化感作用。本书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反映我国小豆产业化现状、高产生理、连作障碍研究进展的专著。本书的出版,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小豆科研和生产的发展,同时也将对旱作农业的发展,对实现供给侧改革,以及加快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发挥积极作用。
小豆是起源于中国的古老栽培作物,《荆楚岁时记》、西汉《汜胜之书》、南北朝时代《齐民要术》等都有关于小豆栽培技术的详细描述;湖南长沙马王堆古汉墓中发掘出碳化的小豆种子,是迄今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小豆种子,距今约2000年以上;西汉《神农百草经》有小豆药用价值的记载。小豆生育期短,耐瘠、耐荫,适应性广,它既可以作为填闲补种作物,也可与大宗作物实行间作、套种和混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在实现种植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增效和抗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小豆也是我国传统的出口农产品,年出口量稳定在5-9万吨,另外还有3-5万吨的豆沙出口。小豆籽粒营养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医食同源的功能型食品,在医药上有清热解毒、保肝明目、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多种医疗功效。随着人们对饮食健康观念的追求和国际化贸易水平的提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市场需求日渐旺盛。采用现代新生产方式,延长小豆产业链,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与引领作用,发展高产优质农业生产技术,提高产出率和优质率,不断推进小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标准化管理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小豆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对于提高我国小豆综合生产能力与国际竞争力,促进小豆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由于小豆属区域特色作物,研究人员、研究经费较少,十一五以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以及有关省农业、科技部门陆续立项,支持小豆等杂粮研究,使得小豆等杂粮研究得以延续。在国家小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台支持下,陆续为生产推荐鉴定了20多个小豆品种,为小豆品种的更新换代提供了保障。藉于小豆生产中存在的种性混杂退化、品质下降、单产水平低、栽培技术落后等诸多问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组织开展了小豆品种改良与种质创新、小豆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小豆品质生理、小豆生长发育规律与植株衰老代谢以及小豆化感效应研究等,旨在揭示小豆高产群体结构特点,协调小豆生长与环境的关系,为小豆优质高产栽培奠定基础。
专著作者高小丽博士,长期致力于小豆、绿豆、糜子等小杂粮高效栽培生态生理研究,发表相关研究论文40余篇;宋慧博士读博期间就开始从事食用豆高产栽培生态生理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张盼盼博士主要从事糜子、食用豆优质高产栽培生态生理及化控研究,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