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所在玉米耐旱分子机制上取得新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期刊《核酸研究》在线发表了我校玉米所卢艳丽课题组题为《Natural antisense transcripts are significantly involved in regulation of drought stress in maize》的研究论文。《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影响因子为9.20。该论文第一作者为玉米所青年教师徐洁博士、共同第一作者为玉米所在读博士生王琦,通讯作者为卢艳丽研究员。这是该课题组在玉米抗逆机制解析与分子育种研究方面发表的第7篇SCI论文,其余6篇论文分别发表于国际主流期刊《PNAS》、《DNA Research》、《BMC Plant Biology》、《Frontierin Plant Science》、《Breeding Science》、《Euphytica》上。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饲料、经济及生物能源作物,也是需水较多、对干旱敏感的作物。玉米耐旱性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数量性状,涉及了多个特征和多个与抗逆基因相关的代谢途径的相互作用。从分子水平解析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机制,是开展玉米耐旱遗传改良的理论基础。
该论文利用链特异性转录组测序等方法鉴定了玉米应答干旱胁迫的非编码RNA,并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遗传定位等多种方法验证了其非编码RNA中的自然反义转录本与玉米耐旱性存有显著关联。同时,还进一步揭示了这些自然反义转录本如何通过表观调控,改变自身表达水平,进而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该项研究,丰富和补充了玉米耐旱的分子机理,为玉米耐旱分子育种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技术依据。
推荐原文链接:https://academic.oup.com/nar/article/doi/10.1093/nar/gkx085/2975287/Natural-antisense-transcripts-are-significantly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