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研讨会在京召开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站长王衍亮在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粮食需求和生产大国。我国粮食主产区在保证粮食产量的同时,也面临着有机碳损失、固碳迫切、氮肥施用量大、温室气体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有效解决,将会严重制约我国农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证粮食产量和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的减排能力和增加土壤固碳水平将成为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王衍亮说,农业和农村的节能减排工作应该遵循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总体要求,在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通过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等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通过不懈努力,目前我们已经在农业生产、农村生活节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探索提升我国粮食作物生产节能减排与固碳技术水平,针对目前项目区的实际情况,项目将重点通过技术集成与示范、配套政策创新与应用、公众知识拓展与提升等活动,着力创建一个节能减排和土壤增碳的作物生产与政策支撑体系。更重要的是,该项目将为我国农业发展引进一个新的理念。
据了解,“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将围绕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生产系统,在安徽省怀远县、河南省叶县开展,涉及40个行政村、1万多户农民。项目计划建立气候智慧型生产模式与技术示范面积为6700公顷,温室气体排放减少预计约20万吨。
据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把能够持续性地提高生产能力,抵御(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消除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实现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农业定义为“气候智慧型农业”。中国政府与GEF在未来5年将共同出资3010万美元支持在粮食主产区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试验与示范,开创了中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国际合作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