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生物改良盐碱地技术取得阶段性成果

农博网,2012年08月20日

新华社乌鲁木齐8月18日电 为了保护和开发耕地资源,新疆农业科学院进行“内陆盐碱地植物抗盐增产技术模式研究与示范”国家级课题研究,取得了新疆地区生物改良盐碱地技术研发阶段性成果。

新疆农业科学院核技术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白灯莎·买买提艾力介绍,在农作物不能生长的高含盐量盐碱土环境中能够萌发、生长、开花、结果,并完成生活史的植物叫做盐生植物。在实验测试中,选用的补血草、柽柳、枸杞、碱茅、盐角草、盐地碱蓬六种盐生植物,根据各自根层土壤深度不同,生长一季后土壤脱盐率一般都在10%以上,最高达50%左右。这些植物经济价值较高,经过培育、加工可以成为良好的观赏花卉、牧草、名贵药材和高档纺织品原料。

传统的水利工程改土治盐,需要大量资金和淡水,而新疆淡水资源匮乏,水利工程改良无法大面积长期实施。而盐碱地生物改良措施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尤其是利用盐生植物修复土壤,不仅能利用盐碱地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盐碱土地在利用的同时也得到改良。

新疆为土壤盐渍化大区,盐碱土地种类多,现有耕地面积中的31.1%受到盐碱危害。盐碱化已成为新疆农业开发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限制条件和障碍因素。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