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重点落实小麦、稻谷托市政策

立春”节气已过,农业部4日表示,将重点落实最低收购价政策,保住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落实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等政策,稳定收益预期。扎实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力争调减籽粒玉米种植面积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

农业部表示,受播种期间持续降雨天气影响,今年小麦播期拉长,黄淮海部分早播麦长势偏旺,江淮部分晚播麦长势偏弱,促进苗情转化升级任务艰巨。此外,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坦言,结构调整面临的难度较大。

余欣荣:现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库存充裕、供应充足,小宗农产品需求弹性小、市场空间有限,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担忧,调什么就可能价格下降,调了也可能稳不住。

春耕备播,“稳”字当头。余欣荣强调,保持面积稳定,稳住粮食产量才有基础,政策和保障措施缺一不可。

余欣荣:要保住小麦、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很重要一点就是把最低收购价政策落实好。同时,落实好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等政策,释放政策信号,稳定收益预期。加快划定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功能区,同时确定好大豆、油菜、棉花、糖料蔗等重点产品生产保护区。

种植结构调整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介绍,玉米的“调减”是从去年延续到今年的关键词。

余欣荣:去年,调减了“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籽粒玉米3000万亩。今年,仍然要聚焦“镰刀弯”等非优势产区,调减玉米1000万亩,改种大豆、杂粮、青贮玉米等作物,这一重点不能变,这一方向不能变。要将调减任务逐级落实,尽快分解到市到县,落实到村到户。今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结构调整支持力度,增加“粮改豆”“粮改饲”补助资金规模,要根据结构调整的任务,落实补助资金,尽快兑现到户,让农民吃上“定心丸”。

农业部强调,种植结构调整不仅是面积增减的变化,也是品质结构的优化。下一步,我国将优先发展优质稻米、强筋弱筋小麦、优质蛋白大豆、双低油菜、高产高糖蔗糖等产品,积极发展加工型早籼稻、甜糯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马铃薯等加工型产品,以及生物产量高、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的饲草,以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