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60年 小麦育种谱新篇-“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

日前,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创新团队”荣获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创新团队奖,这是该奖项设立以来我国农业领域首次获此殊荣。据悉,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自2012年起设立,每年全国奖励数量不超过3个,用以奖励表彰围绕国家亟需、群众急盼的民生领域,开展多年持续稳定的科研创新工作,并培育了结构合理的创新队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创新文化,产出了一批卓越成果的科研创新团队。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团队初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等老一辈科学家创立发展起来,为我国小麦品种改良工作奠定了基础。该团队始终以提高我国小麦产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小麦科技的国际竞争力为己任。60多年来,该团队瞄准育种材料创制和育种方法创新,全面系统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创新利用,收集国内外小麦资源4.9万份,包括我国独有、有重要利用价值的农家种1.5万份,资源拥有量和影响力居国际前三位;首次创建了矮败小麦高效育种技术体系,解决了小麦大规模开展轮回选择的国际难题,为提高育种效率提供新方法;创建以面条为代表的中国小麦品种品质评价体系,为我国品质育种提供关键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完成D基因组测序,发掘的育种可用分子标记在美国等14个国家广泛应用;集成创新高产高效生产技术,在全国推广示范,支撑农业产业发展。

为推进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全面提升,该团队通过在全国设立的12个小麦分中心和全国性项目实施平台,将创制的优异材料和育种新方法主动、无偿地提供给全国所有单位;通过抓两头(新材料和新方法、生产技术集成)、带中间(新品种培育)的工作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国小麦育种和生产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60多年的发展中,该团队汇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小麦育种科学家,形成了中青年专家为主、老中青相结合,结构合理、梯次配备,持续发展的人才队伍,孕育了一心为民、服务三农、勇攀高峰的团队文化。研究团队现有研究人员82名,包括院士2人、博士生导师19人,创新能力居国际领先水平。

小麦种质资源与遗传改良团队在60多年的发展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国际奖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和新品种保护权91项,出版了《中国小麦学》《中国小麦品种及其系谱》《中国小麦遗传资源》等专著8部,在《Nature》《Plant Cell》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38篇,SCI论文总量居小麦遗传改良领域国际第二、他引频次居国际第四。2人曾任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理事,4人担任国际小麦遗传大会等的国际委员,3人担任主流国际SCI期刊编委。培养了一批学科带头人,金善宝、戴松恩、庄巧生、董玉琛、刘旭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为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团队的发展得到了赵洪璋院士、蔡旭院士、李振声院士、程顺和院士、于振文院士、赵振东院士等国内外同行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农业部、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给予长期资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