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学院:2016年科研取得丰硕成果

2016年,生命学院科研发展迅速,成果喜人。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SCI论文87篇,其中JCR一区论文56篇,中科院大类学科一区论文10篇,影响因子超过5的论文20篇,最高影响因子9.202。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土壤科学、生物质能源、植物逆境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研究进展。

在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领域,奚绪光教授团队分别从生化功能和结构生物学两个视角,首次解析了Pif1解旋酶的生物特性、结构基础及其构效关系。该研究阐明了此类蛋白质机器在DNA复制、转录、修复及端粒代谢中的作用机理。部分研究结果已在国际著名期刊《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发表论文2篇。

在土壤科学研究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韦革宏教授领导的团队研究了陕西不同炼油厂附近石油污染土壤,揭示长期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和生物多样性, 发现不同地区土壤经长时间石油污染,会形成相似的微生物类群,该研究成果发表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期刊。同时,该团队通过研究矿区废水处理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重金属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它不受季节影响,指出入水口与硫/有机物代谢相关的指示微生物,该研究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期刊。

在生物质能源领域,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陈少林团队在纤维素合酶复合体及其磷酸化调控方面取得研究进展,揭示了微管介导的CESA双向迁移受CESA3的S211和T212的磷酸化状态影响的规律,研究成果发表在《Plant Physiology》期刊;在旱区和半旱区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取得研究进展,方浩副教授构建了玉米秸秆生物转化生产单细胞油脂的完整生物工艺流程,并采用分段水解技术提高了整个工艺流程的效率,研究成果发表在《Bioresource Technology》期刊。

在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领域,陈坤明教授团队利用正向或反向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系统研究了植物NOX家族进化发育和逆境响应机制,研究成果发表在《Genome Biology and Evolution》等期刊;定位并克隆了一个水稻DUF家族基因,并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该家族基因参与植物叶型调控,成果发表在农林类Top期刊《Rice》上。

在生物信息学研究领域,廖明帜副教授利用系统生物学方法,建立了基于生物分子网络的分析体系,探索了哺乳动物配子发生过程的动态分子调控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期刊发表论文2篇。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大力加强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积极推进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学科平台的建设与优化,多方位搭建各层次学术交流平台,使得学院学术创新氛围日益浓郁,科研水平逐年提高。


李晓春 终审:薛建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