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话期盼

编者按:近日,农业部审议通过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规划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有着纲领性的指导意义。在“十三五”期间,农业科技将在科技创新、农技推广、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持续发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动力。为此,我们采访了一些农业科技工作者,听听他们对“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期盼。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清波:

科技创新要给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

“世界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至少我们能看到的是,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正逐渐清晰起来,而目前,我国还处于以农业机械为生产手段工具的机械化农业阶段。”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周清波说。

智慧农业是以信息为生产要素,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自动化、智能机器人应用为特征。在智慧农业中,科研人员通过传感器收集农作物生长的土壤、水分、养分和小气候,以此对作物生长做出诊断,周清波打了一个比方,就好比医生根据化验、X光等手段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判断。由于数据准确,科研人员能精准地判断农作物遭遇的病虫害,从而给出相应的处方,而不是向过去凭技术人员的经验。

周清波告诉记者,目前就智慧农业的发展水平来说,我国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差距不大,竞争的核心就在于“开处方”阶段,如何根据收集的信息精准分析出结果,这也是智慧农业的竞争力所在。这需要我们的科研人员发挥聪明才智,也需要国家在科研体制的管理上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

“科学研究的核心还是人,我们希望科研人员安心研究,就要保证他们无后顾之忧。”周清波说,随着国家一系列科技创新驱动政策的出台,鼓励科技创新,提高科研人员的基本待遇等政策也逐渐实现落地。周清波告诉记者,目前区划所在年底实现的绩效考评制度颇受科研人员认可,通过将项目、产出定量化,给予科研人员奖励。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一个科研项目今年还没有出成果,那怎么办?周清波说,这就需要制度的稳定性,只要制度不变,科研总有出成果的时候,科学家的努力不会白费。

谈到对“十三五”科技创新的期望,周清波希望好的制度要巩固下来,同时希望科研管理能更贴近科研的实际需要。比如目前国家对出国的天数有严格控制,对于行政考察可能是够的,但科研人员开国际会议就有点匆忙,又比如项目经费可能会超过整个科研单位的“总盘子”,超过的部分项目经费就很难使用,“科研有其特殊性,我们希望能给予科研单位更多的自主权,这也有利于科研工作的开展。”周清波说。

去年12月,国家智慧农业创新联盟在四川成立,中国农科院区划所是主要技术支持单位,联盟成立了,要发挥作用还得运转起来,在“十三五”期间,周清波认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梳理智慧农业发展的重点、难点,从而进行科技攻关,进一步实现从科研到应用的转化发展。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王贵满:

让农技推广为农民打开增收之门

“听我们一席话,一晌能提高2000斤的玉米产量呢!”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技推广站站长王贵满对记者说。1月11日,刚刚参加完在中国农业大学的会议,他就急着赶回梨树,此前梨树县的连年丰产吸引了很多农业人的关注,中国农业大学特地成立了吉林梨树试验站,要将梨树县的种植模式向东三省和内蒙古等地推广。

从事了30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王贵满深知基层农技员的工作不好干:“干好了别人不一定能看到,干不好倒还显得挺明显。”虽然现在企业、高校以及科研单位都有农技推广的服务,但还是少不了这支公益性的农技推广队伍。“农业的地域性非常强,同一天播种,上午和下午的出苗率都不一样,株距不同,产量也不同,虽然每年都种地,但有经验的农技员知道,每年的情况都不一样。”为此他还举了个例子,梨树县林海镇有一片沙土区,不管种什么品种都要遭到地下虫害的影响,作物怕虫害,而虫害就怕林海镇农技站站长程延河,这位程站长摸清了地下虫害的所有情况,在他的指导下,沙土区照样能长出粮食来。“虽说是不好干,但干好了也能实实在在体现在农业生产的结果中,体现在农民的增产增收中。”王贵满说。

现在大家都知道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而对于基层农技人员来说,服务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是他们认为“十三五”农技推广工作将要带给大家的新期待。王贵满告诉记者,要做好农技推广工作,农技人员自身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所以这支队伍也要进行自我建设。现在梨树县对农技人员实行“五个一工程”,即每个农技员要有一个试验示范项目、负责一个百亩方试验田、一份调研报告,联系一家合作社,有一个以技术推广为内容的摄影作品。通过这些机制性的管理,规范农技员的工作,也更大程度地发挥农技推广的作用。

除了自身队伍建设,农技推广工作的核心还是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最近几年中,王贵满将要做的就是建设展示田,让技术落地,也便利农民来学习,建设好全县的线上技术展示平台,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能让农民们更快地接触到最新的科技成果。

梨树县是著名的产粮大县,最主要的农作物就是玉米,而在国家调减玉米种植结构的大背景下,王贵满认为还是要立足于梨树本身的优势,“我们本来就是玉米优势种植带,镰刀湾地区要调减玉米,而我们非镰刀湾地区,要着力提高玉米的品质,实现相对标准化,这样才能实现产品化、产业化,这也是我们农技人员在技术指导上应该做的。”

对于“十三五”期间农技推广工作的期待,王贵满希望国家相关政策能够稳定农技推广这支队伍,对基层农技人员来说,无论是归属县管还是归属乡管,核心工作还是农技推广,而近五年来国家对农技推广体系也有大量的投入,推广工作的硬件和软件都有很大的提升,下一步就是更好地完成业务工作,用科技为大家打开丰收之门。

河北省农广校校长何建斌:

培育新农民要有大格局

未来谁来种地?从阳光工程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已经过去几年了,这个问题看来已经有了答案。“现在从事农业的两类人值得我们关注,一是有经验、有能力、有新观念的农村能人,二是返乡创业的大学生、农二代,以及资本下乡的新农人,我认为如果他们能遵循农业发展的规律,将来一定会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河北省农广校校长何建斌说。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新型职业农民自身也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这就对农民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过去,农民培训往往教授的是普及性的种植、养殖技能,而现在,这些具体的技术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了。目前农广校系统的培训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综合部分以基本的文化课为主,专题课为产业通用知识,如基础理论、电子商务和涉农政策法规等,专修课主要是种养殖的技术指导。不同的培训对象有不同的需求,他们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研修。“有个学员,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个蔬菜大棚,他跟我说,基础的种植技术课他就不听了,他想了解的是关于市场行情的知识。”何建斌说。为了适应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这种规模经营的需要,农广校往往会开设一些“高大上”的课程,何校长主讲的现代农业,包括了国际局势、国内市场行情,农业的功能拓展等内容,“他们想知道农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我不能直接告诉他们,但我会告诉他们影响价格的因素,让他们逐渐能够自己分析市场趋势,这些未来的农民其实是农业生产的管理者,看问题要有大格局。”何建斌说。

聚焦“十三五”,农民培训也要有新的变化,何建斌告诉记者,除了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的变化,培训方式也要尽量贴合新农人的需要,他正在着手进行将培训平台和职业农民组织化结合,一期的同学也是资源,让他们结成一种大户联盟,抱团闯市场。此外,在学习过程中要与金融、保险部门对接,为新农人的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各种资源。

在农广校系统工作已经有15个年头了,何校长在其中感受颇深,他认为农民培训不同于学历学位教育,它与生产联系紧密,所以一定要有一支稳定的专门的农民培训队伍,既了解农民的需求,又能对农民未来的发展进行引导。“树立科学思想,会用科学方法,掌握科学知识,这是我们对新农人的培训的目标。”何建斌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