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科研基础 支撑双一流建设——从数据看动科学院2016年科研工作

2016年,对动科学院来说是一个不平凡的一年,尤其在科学研究以及团队建设上取得了迅猛发展。李明洲教授顺利入选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实验师王艳顺利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实现了实验员中获批自然科学基金的突破。这一年,动科学院借助学校党代会、110周年校庆胜利召开的东风,整合资源、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研工作取得突飞猛进,为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科研项目数量多经费足

动科学院新增各类科研课题91项,到位纵向科研经费1999.16万元,各类科研项目到位经费首次突破2000万元,达到2300万元。“这主要得益于全院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学校良好的政策刺激!”学院院长李学伟看到这一数据很是激动。

实验师王艳今年顺利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实现实验员中获得自然科学基金的突破。

为促进学院更多教师课题申报成功立项,提高科研项目中标率,学院在每次重大课题申报之前,都要组织专家对申报教师进行指导。从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及研究工作基础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会诊。

全年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0项,面上项目4项,数量居全校第一。新增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教育部霍英东基金项目1项、春晖计划1项,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项、星火计划1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项,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5项、重点实验室子课题项目2项。

科研论文水平高影响大

SCI收录论文是衡量学术科研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今年,动科学院发表SCI收录论文达112篇,其中IF 5.0以上有10篇,单篇IF最高为11.351。李英研究员所带团队在《Current Biology》发表题为“Gut microbiota signatures of longevity”的研究论文,近五年影响因子为9.522,该论文从肠道菌群角度,以长寿老人为健康老龄化模型,研究肠道微生物与健康老龄化的相关性,所发现的微生物标记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制剂的靶点进行深入研究。

这一年,李学伟教授研究团队的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期刊《Genome Research》上发表,该杂志2016年IF为 11.351,5年平均IF为 14.381,这项研究展示了全基因组从头测序策略在变异检测应用中的巨大优势,为个体基因组测序的变异检测提供了新实例和新思路,同时也为猪遗传育种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源,有力推动了猪在农业生产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进一步应用。

除此之外,今年学院新出版学术专著5部。获得国家专利59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国家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4项。

科研成果产出多转化快

2016年,帅素容、刘益平、张红平、朱砺、张新全等学院专家教授奔赴在巴中、凉山、阿坝等贫困地区,开展技术服务,全年约30余人次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培训农民400余名,发放技术资料及图册1万余份,有力促进了农民的脱贫致富。干友民、赵小玲等6人获得学校2016年度社会服务(扶贫)先进个人。

技术服务离不开科技支撑。这一年,动科学院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达到10项。其中主持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参与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此外,完成成果转化2项,“斑点叉尾?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5项成果通过鉴定,主持国审品种2个,1个畜禽品种获得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鉴定。

科研团队抱团紧能力强

学院院长李学伟多次在全院教职工大会上强调,“一定要发挥团队作战力量,大家抱成一个团,劲往一处使,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目前,动科学院形成了猪遗传育种团队、鸡遗传育种团队、水禽遗传育种团队、牛兔遗传育种团队、羊遗传育种团队、动物遗传进化团队、动物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动物繁殖与生理研究团队、牧草栽培育种团队、草坪学团队、草地学研究团队、渔业种质资源与保护团队、水生动物遗传与繁殖等13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均由取得突出成果的专家教授领衔,从年龄、学历、学源、职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结构和研究特色。朱庆教授领衔的鸡团队、李学伟教授领衔的猪团队、王继文教授领衔的鸭团队在国内外赫赫有名。一项项研究成果就是在团队的合作与努力下不断的产生。

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李学伟表示,2017年动科人将继续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加强与政府、企业的合作力度,服务精准扶贫,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狠抓科研质量,力争多出成果、出好成果,继续挖掘教职工潜力,激发科研热情,力争再创佳绩,为学校双一流建设作出动科人应有的贡献。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微信更多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