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种保护面临气候变化重压
冰川消融、台风及暴雨等极端天气增加、物种灭绝……在好莱坞电影中,这样的场景一再重现。
电影情节也可能成为现实。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未来50年到100年,中国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区域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在日前于北京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大自然保护协会(TNC)的专家们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
预计未来50年气温平均升3摄氏度
曾有研究指出:如果地球气温在未来100年中升高2~3摄氏度,地球上约40万种高等植物和10万种尚未被发现和记载的植物将有一半濒临灭绝。
“因此,我们于2009年启动了‘气候变化对中国32个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影响与适应’项目。这一研究基于TNC确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域,分析气候变化在未来50年到100年对这些区域的影响。”TNC中国副首席代表、气候变化项目总负责人马剑告诉记者。
在上述研究中,科研人员发现,根据模型预估,在未来50年,所有主要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均有3摄氏度左右的上升。而对未来100年的气候变化作出的预估和分析表明,我国各种生境类型的气温还将持续上升。在上升幅度都在5摄氏度左右的中等排放情景下,所有生境类型的年平均气温将继续在2050年的基础上升高2摄氏度左右,年降水也会呈不同程度的增长,增幅在31.68毫米到104.63毫米之间。
生物群区与物种面临威胁
“调查表明,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已不容忽视。”马剑表示。
他们的研究认为,到2050年,我国将新增一个热带半常绿林区;到2100年,将新增热带半常绿林、热带落叶林、热带旱生灌丛3个生物群区,不毛之地有可能到2100年基本消失。此外,面积扩大的生物群区有12个,主要是亚热带混交林和亚热带常绿林,后者的面积增加为原来的10倍。预计面积减少的生物群区有7个,其中减少最多的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TNC保护与气候变化科学家陈艾则向《中国科学报》介绍,未来50年到100年,随着面积的变化,我国的20个生物群区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迁移。其中,有18个生物群区向高海拔迁移,只有落叶泰加林/山地林和温带阔叶稀树草原的平均分布海拔有所下降。温带硬叶林地和沙漠两个类型的平均海拔也有所下降。
“根据预测,气候变化将进一步改变物种的分布,提高物种绝灭风险。然而目前国内的系统保护规划主要是静态的,没有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陈艾说。
应对物种迁徙的设计
陈艾指出,在国内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中,最值得关注的区域是横断山南段区、岷山—横断山北段区。这两个区域不仅对气候变化极其敏感,而且在未来50年到100年中的暴露度和植被变化都是最剧烈的,是最脆弱、需要优先进行气候变化适应保护的区域。
“与此相对应的是三江平原区、塔里木河流域区、桂西黔南石灰岩地区、大别山区、洞庭湖区和鄱阳湖区,它们在气候变化下受影响最小。”陈艾表示。
马剑认为,我们可以采取科学的生物多样性适应对策,制订保护方案,适应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姜彤则表示,在气候变化面前,灾害风险管理是适应气候变化重要途径之一。
马剑等人在国内首次将气候变化影响整合到生态区评估中,充分考虑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威胁以及被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识别出物种为适应气候变化所需的迁移廊道。同时,科学家还特别增加了优先保护区域之间连通廊道的设计,以应对气候变化下物种的迁移需求。
目前,TNC这套气候变化下生物多样性适应研究成果已被四川省政府采纳,编入《四川省生物多样性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行动计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