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公司与农化种子公司争夺大数据,化肥公司只能等着被收购

前言

未来公司之间的竞争是数据的竞争,谁掌握的数据越多,越详细,越准确,谁将成为最赚钱的公司。

过去一年这轮行业巨头之间的并购与重组才刚刚开始,不仅仅是种子与农化(市值 970 亿美元)企业的竞争,更是整个农资(市值 4000 亿美元)行业的大重组。如果当前的并购浪潮是成功的(这一点也不确定),那么第二波是不可避免的。这第二轮将必然在种子/农化巨头与农机巨头之间对决。而在一旁徘徊观望的大宗商品化肥公司必将从属于第二轮胜出的那方。从技术上来讲,这轮并购将是种子/农药公司的基因大数据与农机公司的卫星和传感器大数据之争。或者,基因组学(软件)和信息学(硬件)之间的战斗。

这场争夺其实早已埋下了种子。在 1980 年美国高院为生命体可以申请专利扫清障碍,从而有了生物技术和转基因种子,以及 1984 年美国允许商业化利用卫星数据,这两件事就注定了今日的争夺战。在“软件”这方,农化公司通过购买(收购)种子公司是期望利用第一代转基因技术选育抗除草剂品种;在”硬件“这方,主要农机生产商开始在卫星图像方面加大投入。就在2008年食物价格危机时,”软件”方面的基因技术和“硬件”方面的传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游戏格局。当农化巨头的第一代转基因技术遇到瓶颈时,一种更精准、成本更低的新技术(比如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 Cas 9)在过去两年突然崛起,以及合成生物学方面的新突破带来的一系列数字化DNA技术。而这一切都是在生物技术监管的部门下发展起来的。突然地,精准的改变动植物品种的DNA,甚至种属或多个性状成为可能。这些新技术和以前的生物技术一样,需基于大量的遗传数据。

同时,美国和其它政府扔下了另一只“鞋子“,允许商业化公司进入米级卫星地图,期望在不久达到厘米级。早在 2001 年,世界上最大的农机生产商约翰迪尔(Jonh Deere,又称 Big Green 绿巨人)就已在自己的农机上安装了GPS,2013 年,这位“绿巨人”研发投入翻翻,开始大量并购传感器初创公司,并与此轮并购大战中的6家农化巨头公司之间分别形成合资公司。

当种子/农化巨头不断深入遗传大数据(“GenChems”),农机巨头也没有闲着,利用天上的卫星和地下的传感器挖掘信息(“DataMachs”)。这意味着 DataMachs 和 GenChems 的发展方向趋于一致。

GenChem:

农机巨头对大数据的狂热让 6 大农化巨头(拜耳、孟山都、先正达、巴斯夫、杜邦和陶氏)感到害怕,因为这 6 家 2014 年的收入均不到“绿巨人”(销售额为 264 亿美元,2014)的一半。种业第一的孟山都(销售额为122亿美元,2014),农化第一的先正达(销售额为114亿美元,2014)。农机市场要远远大于种子和农化市场。



并购是复杂的,但 GenChem 的种子和农化产品共同聚焦遗传已经有但 30 年了,他们并没有意愿向农机巨头屈服。

如果兼并顺利,(结果仍不确定)尽管监管部门要求资产分割(即蔬菜和杀虫剂业务的剥离),农化巨头前三依然占到种业 2/3 的市场份额,而对应的农机巨头前三在其行业的市场份额占比不到 50%。

DataMachs:

谁会胜出?你最好押注农机公司。当然对这些“玩弄” 0 和 1 的硅谷人(还有那些掌握 A、G、C和T的“聪明人”)来说觉得好像不合情理(他们远离砖瓦,认为只有失败者才会将他们的钱投到固定资产上去)。但是,谷歌(Google)却从它的开源手机操作系统(Android安卓)转到生产自己的手机和家庭系统;亚马逊(Amazon)绕过联邦快递和邮局组建自己的物流体系和仓库;优步(Uber)收购汽车生产商并与Alphabet(暂译为“字母表”) 和 Apple(苹果)进行合作。农机公司像约翰迪尔(John Deere)、凯斯纽荷兰(CNH)和爱科公司(AGCO)纷纷将它们的“硬件”与硅谷的软件结合投入到大数据挖掘当中。



正像大数据在硅谷收到追捧一样,农场上的大数据已经成为各个巨头竞相争取的“香饽饽”。也许农资公司有自己的产品卖给谁,卖到哪里这样的数据,但像“绿巨人”这样的巨头,在它们的“铁牛”上已经布满了各种传感器和GPS,在春天,这些大家伙将肥料、种子和农药等农资精确的一厘米一厘米的撒到土地里,到了收获的秋季,这些大家伙再次登场将各种数据一厘米一厘米的土壤信息传回总部。迪尔拥有可以将所有(种子/农化)Genchem和肥料公司的产品装入其中的“盒子”。迪尔拥有 15 年的大量天气和土壤等自由数据。

去年 9 月拜耳-孟山都宣布重组,给所有的并购蒙上了一层阴影,无论是政府还是商业媒体都认为寡头一定会对食品安全和农业技术创新带来不可避免的影响。11 月中旬,巴西政府否定了孟山都将“精准种植公司”(Precision Planting LLC)卖给迪尔的交易(美国政府在8月份否定了此项交易),一些紧张的股东已经开始担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政府会毁了他们的利益。

拜耳-孟山都交易

目前拜耳在种子领域(Gen Sector)排名第七,农化领域排名第二(Chem Sector),孟山都在种子领域(Gen sector)排名第一,在农化领域(Chem Sector)排名第五,交易额达 660 亿美元。此次交易预计在 2017 年年底通过监管的可能性大约为 60%,拖延到 2018 年上半年的可能性约为20%。可能的资产剥离包括草甘膦和棉花种子业务,而精准播种公司的去向仍不明确。80 亿美元的利润,使得孟山都成了被并购的主要对象。

陶氏-杜邦

目前陶氏在种子领域(Gen Sector)排名第 5,农化领域排名第 4(Chem Sector),孟山都在种子领域(Gen sector)排名第2,在农化领域(Chem Sector)排名第 5,交易额达 1300 亿美元。分析人士预测 2017年某个时刻在主要市场通过监管机构审批的概率大约为 60%,且不可能拖到 2017 年下半年。杜邦先锋已经砍掉三分之一的员工,甚至更多。陶氏和先锋的年利润约为 30 亿,连孟山都的一半都不到。有消息称陶氏将出售其整个育种业务。监管部门担心这将影响农业的研发投入和创新。

中国化工-先正达


中国化工在农化领域排名第 7(Chem Sector),先正达在种子领域(Gen sector)排名第 3,在农化领域(Chem Sector)排名第 1,交易额达 430亿美元。预计大部分国家通过审批的概率为 90%,并且在 2017 年上半年完成。先正达自己本身的利润约为 34 亿美元。可能的担心是在中国化工与先正达交易完成后,中化集团会收购中国化工。为了保持 GM 种子和杀菌剂在中国和拉丁美洲的业务,ADAMA(安道麦)的业务将被削减或砍掉。如果巴西或阿根廷政府阻断其国内市场,交易会随时中断。

巴斯夫-?


中国化工在农化领域排名第 3(Chem Sector)。目前业内推测,巴斯夫要么将其它公司剥离的业务收入其旗下,要么与农机巨头约翰迪尔或其它农机生产商合并。

不是孟山都的好处

数据机器(DataMachs)不止是大(可能会更大)。正因为不是种子/农化公司,反而多了很多优势。要知道,孟山都可是全民公敌。所有的种子/农化公司因为 GMO 和杀虫剂而麻烦不断,而且他们正在利用基因编辑和合成生物技术将转基因技术推向 2.0 时代。这些技术将有可能会绕开政府部门的监管。另外,DataMachs是非生物、无毒的精准设备,这只会影响农民而不是普通公众。精准农业市场前景非常可观,无人机、机器人、传感器和摄像头等设备的市场价值从 2014 年的 23 亿美元增长到 2022 年的 184.5 亿美元,并不断增长。北美和欧洲的精准农业市场潜力最大,而这里的种子/杀虫剂业务已停滞,以及南美大农场的需求也会不独胆增长。低调的约翰却可以在将 GM 种子和杀虫剂放到自己的“盒子”,而逃避被公众唾骂的可能性。

硬件,软件,无结果

在这场并购大战中,有一个最大的旁观者---肥料公司。不像以研发为核心的GenChem(“软件”)巨头和以大数据驱动的农机公司(“硬件”),肥料公司只关注氮磷钾(N、K和K)。



肥料行业的前三巨头只占到行业市场 21% 的份额。就算位于加拿大卡尔加里的化肥巨头加阳公司(Agrium)和位于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的钾肥公司(PotashCorporation)合并成功,其销售才占到拜耳-孟山都的一半多些。他们不了解基因,更不懂大数据。化肥行业会不会成为收购目标尚不明朗,然而其大宗商品和地域依赖(取决于钾矿和磷矿的分布)等特点,在大数据时代,化肥公司必然被淘汰。

云种植?

政府监管部门已意识到,本轮种子/农化巨头之间的兼并重组,必将引发 GenChems 和 DataMachs 之间的并购重组。如果认为两者合并后的协力优势或协合作用,并不能说明两者一定会走到一起。



就在上世纪 70 年代那次行业大并购时,农化公司购买纷纷购买种子公司,监管部门认为这些并购不会产生 GenChem 寡头。因为监管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市场力和利润会流向那些通过生物技术研发出抗除草剂品种的公司。从技术上来讲,GenChems 和 DataMachs 将在云端汇聚。以孟山都为首的旧种子/农化巨头试图赶上精准农业这趟列车,利用 GPS 绘图技术指导农民精准播种和施肥。以孟山都为例,称其拥有美国 3000 万块土地的 10 平方米的地图和历史数据,并准备将这些信息出售给买其产品的农户。但是,农机巨头像迪尔抢了先,从 2013 年开始,迪尔开始与基因/农化公司之间建立了链接。迪尔已于孟山都、陶氏、杜邦、拜耳、巴斯夫和先正达之间达成合作协议或成立合资公司。市场有重叠,技术有重叠,公司之间也有联系。如果有公司能将所有的大数据统一在一个云端下,将会是最有钱的公司。如果这轮并购能顺利进行,下一轮并购只是时间问题。

关键的问题


在整个食物链中的生产环节,5000 亿美元农资寡头是否会出现。

创造一个农民无法拒绝的条件

第三轮兼并重组仍是可能的,谁会胜出很难说。说到底,能了解农资的精准使用,粮食的历史和实时市场信息的公司最有可能从农业保险赚到钱。这是一个全球 300 亿美元的市场,2005 年以来市场价值增加了四倍。农业保险公司根据种植的作物和品种,种植方式,以及监控能力等来进行保险设置。无论你认为这是乌托邦或反乌托邦,这是千真万确的。约翰迪尔和巴斯夫(有意思的是,巴斯夫是目前六大巨头中唯一没有参与任何并购的企业)成立了一家农业包合资公司,为农民提供这样的服务。

在这个技术不断颠覆的时代,保险公司看到了农业的“光辉”。气候的变化,让大多数看起来利润颇丰的险种问题不断,成了彻底的灾难。但是有一个领域,无人驾驶汽车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风险几乎降到了最低。因此,也许是时候放弃投保你的“雪佛兰”而转投你的“绿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