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推进粮食“去库存” 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2017年要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粮食经济,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开展全产业链经营。”这是日前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指出的要求。
回望去年全年各类粮食企业共收购粮食9200亿斤,累计销售政策性粮油1185亿斤,同比增加216%。山东、湖北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超过3000亿元,河北、黑龙江、江苏、广东、四川等8省超过千亿元。
会议指出,2017年要牢牢守住粮食安全的风险底线。始终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强化底线思维,牢牢守住确保不发生大面积“卖粮难”、确保储粮安全、确保质量安全、确保不断档脱销四条底线,及时有效化解行业风险。
今年要在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打造广覆盖的粮食质量检验检测网、建设智能粮库、打通粮食物流节点、构建全国粮食电子交易平台、完善两级储备协同运作机制、实施“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等七个方面精准发力,带动各项工作整体推进,做到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流通能力显著提升为粮食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宽松环境,但粮食高库存、供需结构的不匹配,给粮食行业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从生产看,粮食生产连获丰收,但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从流通看,粮食供应充足,但“高库存、高进口、高成本”的“三高”压力沉重;从消费看,城乡居民粮食消费需求加快升级,但绿色优质粮油供给不足;从改革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但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远;从开放看,国内外市场加速融合有利于我们利用国际资源,但外部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
对此,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李国祥:2016年我国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粮食的去库存。通过这一年改革的实践,我们制定了玉米的临时收购政策,整个市场的价格关系也逐渐被理顺,去库存应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虽然2016年我们销售了1000多亿斤粮食,但是相较于我们收购进来的9000多亿斤粮食,库存只增不减的压力仍旧存在,但我们可喜的看到,相较于2015年,2016年政策收储的粮食的销量增长了两倍多。
2017年我们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如何继续推进?首先,我们要处理好农民增收的问题,另一个是粮食供给的保障,第三个就是让我们的城乡居民由“吃饱”向“吃好”这个方向转化。粮食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是最大的,这几年普遍达到了17亿亩,这不仅会给农民的增收造成非常大的影响,还会带动其他增收渠道的发展。所以我们既要保证农民卖粮不难,也要防止农产品价格过低,在这一方面,我们的政策要发挥调控的作用,另外也要深化改革,教我们的农民通过生产优质农产品来增加收入。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们开始推进粮食企业改革,应该说成效非常明显,但是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特别是我们要在体制机制和观念上取得突破,过去我们的粮食流通企业主要是保证城市居民的供应以及当地农民的收购。区域的分割以及所有制的限定对国有粮食企业的做大做强是非常不利的。这一次粮食流通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组建跨区域、跨所有制的粮食企业集团,这对我们做大做强粮食企业是非常有意义的。
未来,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整合,另一方面要打造“航空母舰”,也就是大型的粮食企业,以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
在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时,我们也要鼓励通过政策引导,让我们的粮食企业与农民形成紧密的联系,确保我们农民生产的粮食正是我们市场所需要的。现在老百姓不再愁吃,也不再愁穿,但是大家想吃到好的,怎么样吃到好的?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一方面农民生产好的农产品,但是卖不到好价钱,另一方面消费者想吃好的但买不到好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开展从粮食生产到粮食加工、粮食储备以及到粮食销售的全产业链经营,打造出自主的品牌,形成优质优价的机制,这对于我们粮食产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一定要守住底线,发挥各个企业的积极性,把市场和政策这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与此同时,我们要让粮食企业面向市场,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调整粮食的收储政策以及粮食的收储制度应该是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相信通过2016年的探索,我们已经找到了方向,2017年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