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肥产业亟需“肥沃土壤”

近30年,化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日前,在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有机(类)肥料大会上,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日本大阪府立大学博士刘俊松给出的数据是:我国化肥用量为世界平均用量的3倍,导致土壤日益酸化和板结、水体富营养化、能源严重浪费。每年约带来2000亿元的经济损失。中国土壤有机质水平目前仅为欧洲的30%~ 50%,土壤功能显著衰减。

同时,当前在国家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的部署要求下,有机肥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十多年前,我国在国际上生物有机肥和土壤微生物研究方面的贡献不足0.1%,目前已超过2%,在这个领域的科技研究,支撑了我国有机(类)肥料的快速发展。”南京农业大学教授沈其荣表示。

新目标:已到求质量而非数量的时代

江苏既是经济大省,也是农业大省,粮食单产达到437.7公斤,实现在全国各省份位列第三的辉煌。

“在粮食生产经历了十二连增,结构性过剩矛盾突出、库存高企的今天,我们更加需要把握好调结构稳粮食的动态平衡,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我们搞有机肥和提高土壤肥力,就是要提高耕地产能,减少对化肥的依赖,不再一味追求高产,而是要更讲究质量,生产高品质的粮食,让农民卖个好价钱,这是我们现在要追求的目标。”江苏省农委副主任张坚勇表示。

近十年来江苏省积极努力推进有机肥料行业和产业的发展。为解决畜禽养殖污染等问题,2006年就在该省建立了财政补贴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机制。2010年以来,每年财政补贴有机肥稳定在40万吨,实施规模居全国首位。带动了大量工商社会资本进入商品有机肥领域,产量和产能也得到提档升级。

正是在国家和江苏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大力支持下,三十多年来,沈其荣带领江苏省固体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高技术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攻克有机(类)肥料产业发展中的一个个难题,建立了有机(类)肥料制造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在全国转化和推广,有机肥和生物肥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技术发明奖。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土肥技术处副处长杨帆介绍,农业部已经在研究部署大力推进种养循环,开展水果蔬菜茶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以品牌茶叶、设施蔬菜、柑橘苹果为主,大力推广“果沼畜”“菜沼畜”“茶沼畜”和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种养循环的多种技术模式,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典型。

有机(类)肥料产业方向

“发展有机(类)肥料产业的意义在于,可持续植物生产需要肥沃的土壤,可持续动物生产需要解决排泄物的利用。”身兼国家有机(类)肥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的沈其荣说。

施用有机肥是集约化农业中培肥土壤的唯一途径。但是,现代农民已经不喜欢施用传统的农家肥,发展商品有机(类)肥料产业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肥料产业。我国有机肥产业技术的提升与推广使有机肥养分投入比例,自新世纪后在逐渐回升。发展有机肥产业也是防控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之一。我国高复种指数和高度集约化生产的同时,带来经济作物土传病害猖獗,导致农作物灾害频发,据统计,我国因土传病害导致的经济损失每年达到几百亿元。

沈其荣介绍,如果将我国每年产生的大量固体有机废弃物转变成高附加值(全元)生物有机肥料,将成为“一石四鸟”的朝阳产业:为畜牧业保驾护航、土传病害防控、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保护。

第六届中国有机(类)肥料大会的关键词是“有机(类)肥料”,这类肥料包括了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生物复合肥等,这个概念是基于有机肥的当季效果不明显、在没有政府补贴情况下农民不喜欢施用的现实提出来的。因此,利用腐熟的有机肥进一步加工成当季效果能与化肥媲美的有机(类)肥料产品,这是当前和今后肥料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之一。

而(全元)生物有机肥料更是一种新型有机(类)肥料,它是集有机肥、化肥、氨基酸肥和功能微生物为一体的新型生物有机肥料。其功能是能满足当季作物养分需求,显著抑制土壤酸化,有效调控土壤微生物区系,持久性提高土壤肥力。

从有机肥料的持续利用上,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白由路建议,“目前有机肥料与传统有机肥还是有很大差别,除去一些传统成分外,一些未知成分的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也必须重视,要加以解决。”

常规农业在向生态农业转型

“化肥减施本质上反映了常规农业向环保农业的转型道路和方向,预示农业未来发展方向,现在需要考虑的是如何顺应这一趋势,以及如何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季表示。

李季认为,应确立走生态农业转型道路;确立相应转型目标,比如生态农业从目前10% 提高到2030 年50%;完善有机、绿色、生态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

重要的还在于需要统筹国家涉农补贴政策,取消不利于环境保护的补贴政策,调整建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补贴优惠政策体系。

李季同时建议修改生态农产品认证及管理体系,绿色标志需要提出减化肥、减农药的具体比例,鼓励发展生态有机农业;启动新一轮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行动计划,开展土壤、水体、大气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切实从区域层次对农业和环境进行整体协调布局和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