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农机技术与产品应用研讨会在京召开

2017年1月7-9日,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信息化分会、北京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互联网+”农机技术与产品应用研讨会。出席会议的有河北、山东、安徽等12个省农机管理局的代表以及来自全国的企业、合作社代表290人,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孔亮副司长、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杨林副会长、中国工程院汪懋华院士、罗锡文院士、陈学庚院士参加会议,并为“互联网+农机”献计献策。

这次研讨会是在全国2016年超额完成农机深松整地作业面积15000万亩目标任务、信息技术第一次被大规模应用于农机作业的情况下召开的。据悉,目前提供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终端的供应商有48家之多,提供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系统平台的供应商有5个,监测终端的装机总量达到了3.78万台套,销售额突破亿元。黑龙江、山东、安徽、河北等省装备量均超过5000台套。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孟志军博士做了《农机深松作业监管信息系统研发应用与展望》专题报告,介绍了研发成功的第三代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终端。第三代终端经过了严格的振动测试、严酷的泥水环境试验,具有高可靠性特点,具备断点续传功能,防护达到IP66等级,完全能够满足生产需要。目前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终端已经应用于21个省区、228个区县、1200个合作社和60个农场,总量超过13000台。作业季节每天产生数据峰值达28G,图片信息则超过100G。安徽省管理局胡道林处长、山东省农机管理局李清明处长介绍了各自省农机深松信息化装备发展情况。安徽省2015年终端装机量3400套,2016年超过5000套,100%深松作业实现远程监控。山东省2016年完成深松1600万亩,终端装机量达7100多套,比上年增长115%。中国农业机械化协会信息化分会主任委员赵春江研究员做了《“互联网+”农机技术与产品应用与展望》的主题报告,从农业机械的研发、制造、农机作业、管理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互联网+”的发展现状、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汪懋华院士虽已到耄耋之年,但对农业机械化事业关心不减当年。他强调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信息化与农机深松结合非常重要,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大研究力度。罗锡文院士回忆当年在广东、湖南进行深松试验的日子,认为深松监管系统快速推广应用,在于其适应了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提出了“政府支持、部门推进、科技支撑、强化服务、规范标准”的推进建议。罗锡文院士还认为“互联网+农机”是信息技术在农机化领域的具体体现,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农机化水平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标志。陈学庚院士提醒各地在选择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系统时,应以合理价格来选购,切不可只追求价格低。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孔亮副司长将农机深松整地远程监测系统的作用归纳为18个字,即实施农机深松项目的“定心丸、防火墙、指挥棒、助推器”,互联网+农机的“试验田”,今后扩大农机作业补贴的“敲门砖”。他强调信息化是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的新动能,要求各地农机管理部门加大推广力度,在2016年65%的深松面积实现远程监控的基础上,今年要达到85%以上。

随后,与会代表分别进行了“互联网+”农机技术与产品应用研讨、农机深松信息化监管技术规范专题交流及深松监管技术应用与技术标准规范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