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的“选双不选单”的几个数据

“选双不选单”不是偷懒,更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不盲目的选,更有目的性和目标性的选。“选双不选单”相对于每个世代都选,用地减少了,育种人的工作量也没有增加,选择的思路或更加的清晰了。如图所示,好东西不是出在所有的种植品系;而好的品系,肯定是有一系列的若干个品系升级。看看示意图上边我标注的“双沟”和“大系统群(从一个小系中选择到的多个品系(穗))”,是相一致的,这就是“重点”。抓住了“重点”,就没必要每个表现“差不多”的系都选都留。只有在群体较大时才能够选出“大系统群”,而“大系统群”肯定是最好的,“大系统群”内的系统或品系,我们多选多留了,这样是不是好的东西就很难丢掉呢,是不是比只选只留三五株要更有把握的多呢?而当这个“大系统群”中的几个品系又同时参加了产量比较试验时,即使是我们的试验有一些误差、地力有一些误差,但由于品系数量多,我们是不是可以先看一下这个“大系统群”的平均产量数据呢?如果“大系统群”若干个品系的平均产量表现不低,我们就没必要和某一个表现较差一些的小区或品系较劲儿了……这样把握是不是就有了?数据就更可靠了?丢东西的可能性就没有了?

那个“示意图”说是“示意,但在一些品系选择的来龙去脉上我不是随意画的,它就是我们田间的选择原则:好的系统群中选择更好的系统(品系);好的系统群中的一般品系,也会好于较差系统群中表现好的系统(品系)……这样是不是选择升级的数量就降低了?目标更加突出或明确了?

看了“选双不选单”的图解后,有人会对我具体的操作或基本的数据是多少感兴趣,为了更能够说明“选双不选单”的简洁,特别是表现在较大量F3品系升级F4产量鉴定,和F4产量鉴定升级F5选穗或继续种植选择的一些数据来验证这种做法的可行和可信程度,我将一些具体数据在此罗列。

2016~2017年度我的F2、F3、代具体“选双不选单”的数据情况——

F2代共种植组合24个,中选单穗4300个(4300也就是今秋到明年的F3代穗行数)。

F3代穗行共有5760行(系),中选(或者说是升级)65个品系(也就是有65个F3—0品系升入今秋到明年F4小区鉴定圃)。

F4代小区产量鉴定共有小区140个,分成两次重复种植。共有5个组合中的8个品系获得了升级选择,选择单穗数从4——23不等,平均每个品系中选9穗。另外,一些表现尚好的品系继续种植2016~2017年小区产量鉴定,我把它们叫做“F3—0—0”,来年继续测产和单穗选择(这时选择到的单穗编号是不是就该这样了:F3—0—0—1……)。这样做,只局限于更好的,特别是优质麦类。

F5代,8个组合,涵盖123个品系,基本种植了两个重复。有36个品系中选获得升级并选择单穗。单穗中选数从4~34不等,但基本都在10个以上,这样我的F6代穗行(系)数就是380,36个系统群(此时,我的F6是不是很好选啊?是不是可以对着2015~2016年的产量比较记载和数据先看这36个系统群的表现就行了?太简单啦!育种就是这样,群越大、群内品系越多就越好选)。

我在这里说明一下,大群体内在田间选择的单穗数没有特别说明穗数应该都基本差不多,而到了“中选”就有了差异,且较大时,是选择到的单穗在室内考种时因为籽粒表现不符合要求遭到太多的淘汰所致,这个淘汰由我自己来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