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六大规划看未来种业
从六大规划看未来种业
2016年是中国“十三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五年看头年,因而2016年显得十分重要。2016年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国家及各部委密集出台了全局和各行业的“十三五”规划。梳理一下这些规划,发现对种业有详细规划的至少有六个,分别由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牵头制定,以中共中央、国务院或者有关部委名义印发。本文梳理一下这六个规划究竟对种业作了一些什么规划。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
全国人大通过,2016年3月17日授权新华社发布。有关种业的表述如下: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快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绿色增产等技术攻关,推广高产优质适宜机械化品种和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栽培模式,改善农业重点实验室创新条件。发展现代种业,开展良种重大科技攻关,实施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行动计划,建设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龙头企业。
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2016年11月29日印发,国发〔2016〕67号。有关种业的表述如下:
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目标,创制生物农业新品种,开发动植物营养和绿色植保新产品,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育种企业,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新途径、新支撑。
构建生物种业自主创新体系。开展基因编辑、分子设计、细胞诱变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育种应用,研制推广一批优质、高产、营养、安全、资源高效利用、适应标准化生产的农业动植物新品种,积极推进生物技术培育新品种产业化,形成一批以企业为主体的生物育种创新平台,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生物种业企业,加快农业动植物新品种产业化和市场推广。发展动植物检疫新技术,加强国外优质动植物品种资源引进检疫平台建设。
三、“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
国务院2016年7月28印发,国发〔2016〕43号。有关种业的表述如下:1.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加强作物抗虫、抗病、抗旱、抗寒基因技术研究,加大转基因棉花、玉米、大豆研发力度,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强化基因克隆、转基因操作、生物安全新技术研发,在水稻、小麦等主粮作物中重点支持基于非胚乳特异性表达、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性状改良研究,使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研究整体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品种和技术储备。建成规范的生物安全性评价技术体系,确保转基因产品安全。
2.部署启动新的重大科技项目:种业自主创新。以农业植物、动物、林木、微生物四大种业领域为重点,重点突破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等现代种业关键技术,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提供支撑。
四、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
国务院2016年10月17日印发,国发〔2016〕58号。有关种业的表述如下:1.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加强杂种优势利用、分子设计育种、高效制繁种等关键技术研发,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设施条件,健全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体系,推进主要农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
2.建设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推进联合育种和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加快本品种选育和新品种培育,推动主要畜禽品种国产化。提升现代渔业种业创新能力,建设一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库、种质资源场、育种创新基地、品种性能测试中心。加强种质资源普查、收集、保护与评价利用。
3.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改革,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五、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
国家发改委2016年11月17日印发:1. 加强农业科技攻关。重点围绕生物育种、农机装备、智慧农业、生态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创新重点专项和工程,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研发和监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积极培育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地位,壮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促进农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加快农业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发展农业技术交易市场。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严厉打击侵权行为。
2. 推动种业科技创新。加强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强化保护、评价和利用。全面推进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加快主要粮食作物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培育和推广适应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实施畜禽遗传改良计划和渔业种业提升行动,加快培育优异畜禽新品种,构建现代水产良种繁育体系。发展现代种业,建成一批国家级育制种基地及区域级良种繁育基地、品种测试站、种畜禽及水产良种场。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
六、主要农作物良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0年)
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2016年9月14日印发,国科发农〔2016〕296号。规划思路如下:围绕发展现代种业和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的重大需求,以提升自主创新为核心,按照“夯实研究基础、突破前沿技术、创制重大产品、培育新兴产业、引领现代农业”的总体思路,以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主要农作物为对象,按照种质资源与基因发掘、育种技术、品种创制、良种繁育、种子加工与质量控制等科技创新链条,从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产品创制与示范应用,实施全产业链育种科技攻关;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平台基地和人才队伍建设,显著提升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种业国际竞争力。
七、六大规划的比较
从以上情况看,种业的确被上升到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的地位!2016年,国务院4个文件及国家发改委在国家全局性规划中对种业作出规划,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中科院联合对种业科技创新作出专门规划,其他产业可能是没有的。为了便于比较,将6个规划关于种业的表述归纳成下表:国家六大规划中的种业发展规划
通过上表,种业人可以清楚地看见种业的未来,看明前进的方向!
比较六个规划,虽然各自侧重不同,但有几点是非常一致的,即主题是种业自主创新,创新的重要领域是分子技术和杂种优势利用,目的是创制适应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新品种并产业化,加强种质资源工作,建立制种基地和创新平台,目标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种业企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八、“十三五”规划与“十二五”规划的比较
“十二五”(2011-2015)期间,国家也出台了相应的五年规划,均不同程度地关注了种业。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加快农业生物育种创新和推广应用,开发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新品种,做大做强现代种业。
2.“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完善育种科学设施体系,加强生物育种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快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及应用,推动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育种企业发展,着力提升种业竞争力。
专栏9 |
||
|
|
|
|
形成一批现代生物育种和农用生物产品创新平台。培育动物新品种(系)20个,培育高产优质多抗高效农作物新品种180个,累计推广5亿亩;一批新型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实现产业化。 |
形成现代生物育种、农用生物产品创新及安全评价与监督体系。产品发展能力跻身国际先进水平,1-2家种子企业进入全球种业20强,10-15家农用生物制品企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
|
●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突破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分子标记育种、重离子辐照育种等生物育种和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关键技术,加快开发重要农业生物新品种,以及农业生产重大疫病防治新型疫苗、生物农药等绿色农用产品。 |
|
|
●完善有利于生物种业发展的知识产权、生物安全、市场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 |
3.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
生物种业。重点突破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品种产业化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1000个,其中重大突破性品种100个。加速动植物新品种和新技术大规模应用,主要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约10亿亩。建立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智能化的育种基地、产业化基地及共性技术研究平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全产业链型的龙头企业10个以上。种业总产值提高30%。
加快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针对保障食物安全和发展生物育种产业的战略需要,围绕主要农作物和家畜生产,突破基因克隆与功能验证、规模化转基因、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完善转基因生物培育和安全评价体系,获得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功能基因,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新品种,实现新型转基因棉花、优质玉米等新品种产业化,整体提升我国生物育种水平,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4.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大力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整合种业资源,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优良品种,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的良种繁育和生产基地,打造一批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的现代种业集团。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供种保障能力和市场监管能力。实施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加快发展生物育种战略性新兴产业。
5.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强化农业科技基础条件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继续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着力提高农作物种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
从各部委的十二五规划清楚地看出,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均无一例外提及转基因,甚至作为重点,如科技部、发改委。回顾这些规划,总结十二五的种业发展,当初的计划落实了吗?目标实现了吗?至少转基因重大专项的产业化目标没有实现!还有一点有趣的是,关于转基因,在十三五规划中,仅科技部一以贯之,发改委、农业部不提转基因了,这是为什么呢?转基因产业化,农业部是无法绕开的,安全评价、品种审定、生产经营许可都由农业部负责,怎么能在“五年规划”中不提及呢?“十二五”规划目标没有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又可能不能是实现,这样的规划还有什么意义?
九、一点感想
种业自主创新,一个非常响亮的提法!回顾植物遗传育种史,有多少真正算得上的原始创新呢?又有哪几项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呢?在遗传育种理论上,重要的原始创新可能包括:植物性别的发现、进化论、三大遗传定律、植物雄性不育、基因、基因突变、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DNA重组等;在植物育种技术上,算得上重大原始创新的不外乎是作物杂种优势的发现、稻麦矮秆基因的发现、油菜低芥酸低硫苷基因发现、三系法和两系法生产杂交种理论和技术的发明、细胞培养技术、自交不亲和性利用、DH技术、转基因技术、基因编辑技术等屈指可数的十来项。无论是理论还是技术,都是10至20年才出现一项。
在理论上和应用上,真正算得上中国人原始创新的似乎只有“两系法”生产作物杂交种,特别是“两系法”杂交水稻的理论和技术,称得上丰富发展了经典遗传学!“三系法”杂交水稻虽然是世界领先,但只能算得上技术创新,理论创新是外国人的。水稻矮秆基因的发现和利用,中国走在世界前面,但当时闭关锁国,不为人知晓,作物育种界的唯一一项诺贝尔奖落入矮秆小麦育种家布劳格囊中。
转基因技术是近30年在作物育种上应用成效最为明显的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国际上导致了一次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完全可以同第一次“绿色革命”相比美!中国曾经在转基因技术应用上领先于美国,转基因烟草于1992年在全球率先实行产业化,比美国的首例转基因作物——耐储藏番茄早3年,比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早4年。但是迫于美国烟草公司的压力,国家烟草局中断了转基因烟草的研究和应用。后来在1997年开始产业化的转基因棉花也只能算是模仿创新,并且20年来止步不前。抗螟虫转基因水稻,在技术上算得上原始创新,但迫于国内舆论的压力,迟迟不能产业化,可以说一代科学家的心血付诸东流!综上所述,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错过了一个转基因时代!中国的农业掉在了巴西、阿根廷的后头,甚至印度、越南、菲律宾、南非的农业进步也比中国快很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谈种业自主创新,怎么落到实处?怎么自主?创新什么?在国务院印发的规划中,最为具体的算是《“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屈指一数,这一规划确定的目标也是无法实现了。按照我国现行农作物品种审定管理办法,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即使技术完全成熟,在2017年春季也不能进入区域试验,因为转基因玉米和大豆品种的审定办法农业部还没有出台,可见最早要到2018年春季,区域试验、生产试验一般需要三年,至少要到2021年春季才能通过审定。通过审定之后,首先是申请生产经营许可证,再后是繁殖亲本、生产种子,在生产上应用也是“十四五”中期的事情了!
没有重大的遗传育种技术突破,没有重大的遗传资源创新,要创制出有突破性的品种,几乎是不可能的!
据媒体报道,2016年12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十三五”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在种业自主创新、智能制造、新材料研发等重点领域适时启动实施一批新的重大专项。”在继续实施原有16个重大专项的基础上,再启动15个新的重大专项,种业自主创新位于首位,显示了中央做大做强种业的决心。这对种业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机遇就是可能经费无数,说挑战是如何用好这些钱,做出真正的自主创新来,尤其是做出引领行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来。否则,就是愧对国家,愧对人民,也是愧对自己!
刘定富
武汉金玉良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1978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学习,于1982年、1984年和1988年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至199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