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旱戳穿生物技术“科学神话”

中国产经新闻报,2012年08月16日

——中国“转基因”专项是否启动成谜

今年的美国大旱对农作物的影响极大,也让全球的粮食期货业像打了鸡血一样亢奋。

“近期,中国食品行业所需的进口小麦、大豆和玉米等原料的价格一直在上涨。”国内一位食品加工行业的采购经理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

本月初,在英国《金融时报》标题为“市场押注玉米价格将飞涨”的报道中,美国农业部的周度调查显示,过去一个月美国整个中西部地区的玉米出现枯萎,截至上周末已有48%的玉米作物被评级为“差”或者“非常差”,这是1988年以来最糟糕的评级情况。

“美国根本不怕玉米减产,它非常乐见天降一个让价格暴涨的合法机缘,更是挽救转基因玉米的极好口实,虽然转基因玉米更怕旱。”云南财经大学社会与经济行为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顾秀林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减产增收比世界粮食安全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但凡思维正常的普通人都认为气候对农作物的生长会产生影响是天经地义的规律,而科学界曾经向公众鼓吹的生物科学领域的光明前景——未来可以把产生光合作用的植物绿叶素与动物基因组合起来,那么家畜将不用再吃饲料,只需要喝水晒太阳就可以长肉的“神话”依然没有实现。

“人类基因图谱已经完成10年了,但基因诊断和基因药物都没有什么真正的进展,方向似乎错了。在实际的临床治疗方面,还是传统的经验有用。”这类关于基因生物技术无太多实际应用价值的观点并非来自某类小报的报道,而是出自2010年6月12日《纽约时报》。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起,“未来将进入生物时代”的观点就在科技和教育界流传,一些连年亏损从没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美国资本市场上也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和力挺,但直到2009年,美国生物制药行业才终于实现第一次盈利。

带着疑问,《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向国内多位生命科学领域的学者询问,“为什么今年的美国大旱,转基因技术没有对农作物起作用?”只有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蒋高明研究员表示:“转基因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今后还会暴露更多的问题的。”

“培育一批抗病虫、抗逆、优质、高产、高效的重大转基因生物新品种,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就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的“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的实施目标。不过,从今年美国大旱中转基因农作物品种的表现来看,把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十几亿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历史重任,寄希望于研究水平远比美国同行低得多的中国农业科技界,在转基因领域实现更进一步的突破,几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近年来,中国农业科技领域最有神秘色彩的事件就是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之一的“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科技部网站的专栏和所链接的农业部网站都没有任何关于转基因专项的信息。无论是专家组还是课题的发布、实施以及验收和监督评估,甚至是在6月份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经费审计,就连三部委随后着手的整改工作中,也是只字都没有提到“转基因”专项。

但目前为止,业内也没有关于“转基因新品种培育”专项已经由民口项目转为军口项目的消息。尽管生物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和高端装备制造在2010年被国务院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领域,但在今年年初科技部印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国家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实施的19项科技重点专项中,唯独没有在生物领域布置一个专项。

7月初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虽然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但其全文还没有正式对外公布,但科技部部长万钢在接受媒体专访时已经透露了《意见》内容,涉及要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和科技报告制度,财政支持的科技研究项目要向全社会公开,提高科技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从历史上看,也并非所有国家正式立项的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都会真正执行下去。以包括转基因专项在内的16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为例,载人航天工程和大型飞机其实早在1992年就已经被中央通过,与载人航天工程的稳步前进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在谨慎地花掉100亿元预算中的3个亿搞了5年预研之后却又将剩余的97亿元上缴中央财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