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南繁育制种发展综述


编辑 | 新锐恒丰研究院

来源 | 中国种业2016(11):4-9

作者 | 陈冠铭,曹兵

授权 | 本文已获得作者授权

作者简介:

陈冠铭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三亚市第七届人大常委,三亚农商银行三农专家委员会主任

曹兵 海南省农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前言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地方,农业科研人员说它是“育种的天堂”,农民说它是“种子基地”,普通人说它是“天然温室”。它就是海南的南繁基地。从高产的玉米水稻到抗虫害的棉花,一个又一个农业奇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被创造。从玉米育种家吴绍?领衔创立的“玉米异地培育理论”到2016年。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在2016年即将结束之际,我们智种网全体人员向那些为南繁做出贡献的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内容提要

我国的南繁在世界农业育种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创新性突破。成长于海南省的南繁具有科技性、商业性、全国性、区域性、季节性、历史性、服务性、会聚性和文化性,这些特性使得海南的南繁有别于国外的穿梭育种和冬繁,使海南的南繁基地比其它省份的冬繁基地更具战略意义,并直接影响了南繁基地规划思路和南繁产业化战略。对照南美州智利种业发展,南繁产业同样也是种业的特殊形态,需要政府建立起创新机制,全力引导和推进南繁产业化发展。现今南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将向平台化、融合化、国际化、产业化、集群化和产业链条化等方向发展,前景广阔。

1 南繁概要

1.1 南繁概念

国家南繁育制种,简称南繁,特是指我国的科技人员利用海南省三亚市、陵水县和乐东县等琼南地区的典型热带气候资源以及能够满足动植物周年生长繁殖的优越生态条件,从每年 9 月至翌年 5 月在此进行作物的基础研究、种质创新、品种选育种、种子鉴定和生产推广等活动。南繁与种子产业紧密相连,是我国种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海南省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南繁属于农业领域,具备农业应有的属性和特点。自然禀赋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每年的冬季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的气候条件已不适合大部分农作物育种科研工作,而海南岛的南部地区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热带地区,可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光、温资源,这为南繁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南繁包括了南繁育种和南繁制种两大部分。南繁育种主要内容是种质材料创新、育种材料加代、表型鉴定、抗性鉴定、抗逆性鉴定、品种选育、栽培试验、分子辅助育种、基因导入等科学实验。南繁育种关系到我国种业创新,因此是国家和科研人员最为关注和关心的部分,实际上也是南繁的核心部分。南繁制种主要是商业种子生产、亲本扩繁、纯度鉴定、品种展示和种子的推广营销,侧重于种子生产调剂,尤其以水稻、玉米制种为主,尚未在国内形成重大影响力。虽然在上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年代,曾经出现过万人跨海竞南繁的雄壮场面,但南繁制种始终没有发展成为海南的支柱产业。

1.2 南繁内容

早期的南繁主要从事生育观查和自交试验,探索作物南繁时的生育规律。科研人员在南繁早期试验取得成功后,开始进行育种材料扩繁或加代,为深化南繁摸索出了理念与实践经验。随着我国品种选育的需要和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南繁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包括材料创新、品种选育、杂交育种、种子质量鉴定、分子育种、太空育种、辐射育种、抗病育种以及种质资源保存、生产试验、栽培技术试验、制种和品种展示等等,成为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缩影。杂交水稻的研制与全球推广离不开南繁,我国的棉花、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以及甜瓜、西红柿、等瓜菜作物等赶超国际水平也离不开南繁。

南繁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高粱、谷子、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大豆、向日葵、油菜花生等油料作物,黄瓜、南瓜、冬瓜、丝瓜、西瓜、甜瓜、番茄、辣椒、茄子、黄秋葵、豇豆、四季豆等瓜菜作物,棉花、麻、甘蔗、烟草、甘薯、木薯、姜、牧草(柱花草)、林木(紫薇)、果树(葡萄等)、草药(牛膝、金钱草)、花卉(月季、睡莲、百合、朱槿等)和竹子等40多种。近年来,南繁领域不断拓展,淡水和海水水产南繁、动物禽畜南繁也加入进来,部分机构的南繁工作时段由原来的半年发展到全年。

1.3 国外概况

国外也有类似南繁的科研活动,欧美国家侧重于产业。欧美国家主要利用南北半球季节的差异和热带地区气候资源,进行农业科研和生产,英文种有“WinterNursery”、“Winter Breeding Nursery”、“ShuttleBreeding”、“Off-Season Multiplication”、“Off-SeasonBreeding”、“Southern Propagation”,以ShuttleBreeding和Winter Nursery居多。南繁已经成为我国专有词汇,根据南繁的本质意义和特点,建议将南繁翻译成“(Hainan National Breeding and Multiplication,缩写HNBM)”,以示区别。

穿梭育种(Shuttle Breeding)被认为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诺曼·欧内斯特·博洛格(Borlaug,1914—2009)的第二次育种创新。博洛格为了实现一年进行二季小麦育种,开始思考穿梭育种。1946 年 5 月,他开始利用的墨西哥 2 个相距近 2000 公里的城市 Obregon(奥布雷贡,海拔 39m)与Toluca(托卢卡,海拔 2640m)的气候差异进行一年二季育种,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并在1962年育出高产、抗锈病的半矮化小麦品种 Pintic62 和Penjamo62,其中 Penjamo62 的姊妹系和澳大利亚品种 Gabo 杂交,选育出绿色革命小麦组合 “II8156” 奠定了基础。

棉花冬繁(Cotton Winter Nursery)是美国于 1950 年进行了反季节育种的方式,与穿梭育种相同,也是利用墨西哥的气候条件,首先选址在伊瓜拉(Iguala),但在 1979 年时转移到了特科曼(Tecomán),同样取得了成功。玉米、牧草、蔬菜、花卉等作物的冬繁和制种成为智利等南半球国家的重要产业得到发展。

目前美国在波多黎各(美国的自由邦)、夏威夷(美国州)、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在菲律宾的首都马尼拉)、墨西哥(国际玉米和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在墨西哥的埃尔?巴丹)等地,美国、荷兰等国在智利,日本在冲绳岛最南部,分别建立类似南繁功能的试验站点,欧美的WinterNursery(冬繁)在规模、层次和影响力上远不及我国的南繁,但在其制种产业化领域已建立成熟的产业体系。

智利非常重视制种产业,于 1959 年就成立了全国种子生产者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ed Producers,ANPROS)。智利就利用本国的农业气候资源,大力发展作物育种服务业和种子产业。智利国内成立了众多的农业企业,专门为北半球的种子公司和育种机构提供类似中国的南繁服务。尤其是近30年来智利商业种子生产飞快发展,国际影响力已超中国。智利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优于波多黎各和中美州国家,其国土狭长,横跨 38 个纬度。智利‍的气候复杂多样包括热带沙漠气候、高山苔原和冰川气候、湿润亚热带性气候、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等多种形态。。智利中部地区,如:阿空加瓜山谷(Aconcagua Valley)类似地中海气候,夏季(12 月至 2 月)气温 27.2℃ 至 32.8℃(夜晚 15.6℃ 至 18.3℃)、长光照、低湿度( 30%~70% ),有充足的安第斯山脉雪水灌溉,病虫害发生率低,没有冰雹风暴等恶劣天气。智利的种子以产量高、品质优著称。因此欧美国家的种子公司纷纷在智利建立种业企业。2007 年智利全国种子生产者协会成员 75 家,其中跨国企业就达 18 家,生产的种子已向全世界出口。早在 2012 年智利的种子出口额就高达 5.2 亿美元,而 2014 年中国种子出口仅为 3.51 亿美元。经过近 30 年的发展,尤其是近 10 年的快速,智利的制种产业已非常成熟,形成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智利的制种产业有先进技术、合格的劳动力、专业的生产者、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良好基础设施、充足的加工设备,以及丰富的管理和国际合作经验作支撑。目前智利在世界种子出口国中名列前五,并在拉美国家中名列第一,其种子向国际市场的出售量,仅次于荷兰、美国、法国和德国,已超过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南半球国家。

2 南繁理论

2.1革命性设想

南繁育制种源自异地培育,其后续发展借鉴了基于穿梭育种的冬繁育种。吴绍?提出的异地培育与博洛格提出的穿梭育种都是希望实现一年二季育种试验,使育种的速度提高一倍。异地培育和穿梭育种的理论基础都是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说,即基因决定作物的遗传性状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但通过在不同区域进行育种,让育种家能更充分地掌握育种材料和品种的特性。

穿梭育种利用了墨西哥幅员辽阔的特点,异地培育则是利用了我国幅员辽阔的特点。异地培育是利用我国南方温暖的气候条件,将玉米材料夏季在北方种植一代,冬季移至南方再种植一代或两代,南北协作交替种植。穿梭育种是主要是利用墨西哥不同海拔(南北相距 2000 公里的两地海拔相差 2200m 至 2600m)的试验点,进行小麦南北交替育种试验。通过实践,两者都达成了最初的设想,实现了一年繁殖两代,加速世代繁育,缩短育种年限,加快农作物的育种和繁育进程。

2.2 创造性红利

异地培育和穿梭育种经过实践后,得到了一个更为重要的结果。因为种植地理环境不同,育种材料面临不同的气候、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土壤条件、不同的光照长度、不同的积温和不同的病虫害,其试验结果已远远不仅是缩短育种进程。通过试验在不同区域获得的育种材料,其环境适应性增强,也就是所选育的品种具有广适性。而且科研人员经过异地培育,根据种质材料对光、温敏感性和南北表现差异初步分析种质特性和来源,帮助育种材料的分类管理和利用,加速育种材料的创新。

异地培育理论探索和实践,加快了我国种质创新,缩短育种周期,加速了良种推广速度,对发展我国农作物育种和种子繁育事业起了关键作用。玉米异地培育的理论和实践受到农业部的重视和学术界的肯定,免除建造温室以及巨量电能和热能需求,带动了其它作物的异地培育。

异地培育和穿梭育种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它们,小麦和水稻实现了全球推广,解决了世界的粮食供给问题,作为两次绿色革命的核心史实记入人类史册。而且两者还推动了全球种业和种子贸易的快速发展。基于穿梭育种理论的冬繁及衍生的种子生产,带动了世界种业贸易;基于异地培育的南繁育制种,直接促成了我国种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3 南繁特性

3.1 科技性

南繁首先是一项系统性的农业科研和生产活动,侧重于农业育种科研创新工作,具有知识密集性,位于现代农业的上游--种业科技创新。我国用种量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常年用种量达 125 亿公斤。在新常态供给侧改革要求下,种业供给端也要进行改革,增强育种科研能力,提供更优质的商品种。种业是我国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根本所在,它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更关系到国家的核心政治与经济利益。南繁作为我国种业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其本质上具备科技性,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并且很多作物如:厚皮甜瓜、睡莲、小麦等以前未曾在海南种植过,很多作物如棉花、水稻、玉米虽有种植,但播期不同。这些同样需要农业科研人员来摸索作物南繁实践经验,探索南繁科研理论。南繁本身所携带的科技特点,优化了海南农业结构,无形中帮助了海南现代农业发展。

3.2 商业性

南繁另一项任务是制种,所生产的商品种子直接面向市场,以营利为目标。目前南繁制种主要有水稻、玉米、高粱和甜瓜,黄瓜、辣椒、茄子、豇豆等瓜菜有少量制种。种子生产相对于一般农产品生产,不仅技术含量高,且资金投入也高,更重要的是产品附加值更高,市场风险更小。而且种子生产是劳动密集产业,即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解决农民就业。这也是甘肃、四川和海南等省份积极发展制种产业的动因,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基于这三个省份建立国家级的主要粮食作物种子生产基地,分别为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和海南南繁基地,其中甘肃和四川已将制种产业培育成为了地方优势产业,并积极打造种业集群,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随着我国种业科研能力、推广服务水平和品牌信息网络建设力度的逐步提升,我国的种业总产值也会逐步增加。鉴于种子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北京、合肥、长沙、深圳、武汉、昌吉、寿光等城市纷纷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其中北京、合肥、深圳等市的种业发展已具备科技、贸易、信息、金融和人才等诸多优势。南繁的商业性是今后海南引导南繁产业化的基础,是南繁融入海南的切入点。

3.3 全国性

南繁是全国性的公共科研平台,自 2009 年 12 月起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目前除了西藏、青海以及港、澳、台的涉农单位没有到海南南繁之外,其它省、市、区均有大量单位在琼南从事南繁工作,甚至建有固定的南繁基地。2015 年 10 月 28 日,出台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是南繁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规划明确地提出了按照“中央支持、地方负责、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加快推进南繁基地建设。海南南繁所具备的全国性和公共性,是国家对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进行统一规划、投入、管理和建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海南谋求国家支持的重要依据。

目前云南省也在谋划利用西双版纳、元江县、元谋县等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推动异地培育产业化,打造云南版的南繁基地--冬繁基地,其中元谋在小麦、蔬菜、果树等冬繁方面形成了规模,产值达 2.3 亿元。云南气候条件对主要农作物而言,优势不明显,仅在蔬菜等冬繁领域有一定的优势,这是云南等省规划冬繁基地难以形成全国性影响的内因。但云南等省发展冬繁是对海南省南繁的重要而有意义的补充,异地培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利用不同生态区开展作物育种,很多优秀的育种家育出的优良品种,都经历了在不同的生态区的育种试验。国家出于粮食和种业安全考虑,主要农作物仍然是我国长期重视的支柱。这些因素使得海南南繁具备了全局性的影响力,其它南方省份的异地培育基地仅能形成区域性影响力,是对海南南繁基地的补充。

3.4 地域性

早期的南繁的区域泛指我国的南方地区,如:云南(元谋县)、广西(南宁市)、广东(湛江市、广州市)、海南(海口市,原隶属广东)和福建。但因气候条件原因,农业科研人员最终选址海南岛南部的崖县(现在为三亚市)及周边地区作为南繁基地。南繁是生于我国南方地区,却成长于海南的一项事业,是海南独有的品牌。

海南岛作为我国唯一的“天然大温室”。海南岛的自然禀赋成就了南繁事业。没有海南,就没有南繁,南繁有区域性。媒体强调南繁育种基地是我国宝贵的稀缺资源、“绝版资源”。我国仅琼南地区是真正的热带地区,突显了海南南繁的唯一性和特色性,南繁是海南独有的品牌。南繁的地域性决定了国家要对南繁基地进行保护,也决定了海南作为南繁属地的显著优势,为海南开发利用南繁资源奠定了显著的区位优势。

3.5 季节性

南繁季节与海南冬种北运瓜菜的季节基本一致,集中在 10 月至翌年的 5月,南繁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农业科研人员都希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培育出更多的优质品种,通过南繁,科研人员实现了周年育种。南繁较难融入地方社会经济中的重要内因就是南繁的季节性。农业科研人员在完成当年的南繁后,迅速返回各自的省份继续开展农业科研工作,南繁基地即变成空城。南繁的季节性,造成地方较难锁住由南繁带来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而且这种季节的高度汇集给地方的社会管理带来的压力。南繁的季节性也限制了国家对南繁科研基础设施的投入。南繁产业化需要充分考虑南繁的季节性,设法弥补这一缺陷,以充分挖掘南繁带来的资源,最终将南繁事业打造成海南现代农业的发动机和海南新的经济增长点。

3.6 历史性

特定的历史环境、国际背景等对科学研究所造成的制约和影响有时是不容忽视的。前苏联生物学家李森科操纵苏联科学界,对前苏联的农业科研带来极具负面的不良后果。在 1935 年至 1964 年的 30年间,李森科(Lysenko,Trofim Denisovich 1898—1976)虚夸“春化处理”育种法,倡导环境改变植物遗传性,否定基因的存在性,打击报复反对者,将前苏联的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引向了一个黑暗的深渊,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也深受其害。1949 年 10 月 1 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采取孤立、封锁、禁运、包围等方针。在全面学习前苏联的历史背景下,我国农业科也受到了前苏联农业科研思路的影响。遗传学家李景均 1950 年 3 月出国赴美,就是因为受到国内李森科学派干扰,此事件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此后对农业科学家进行了保护,但负面影响并有因此消除。1952 年前后在我国开展了对孟德尔和摩尔根遗传学说的批判,阻碍了我国作物遗传育种工作的开发。南繁的发展就是在那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产生,有丰富的历史事件予以支撑。其中丁颖早在 1932-1937 年就开始利用南方气候条件对水稻进行周年播植生育观察,远早于美国科学家在墨西哥进行小麦、棉花的穿梭育种。丁颖 1957 年出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首任院长,兼华南农学院院长,全力支持科研人员进行异地培育和北育南繁工作。

3.7 服务性

南繁服务全国。与南繁概念紧密联系另一个词汇是“南繁基地”。在国务院批准的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规划中,海南南繁基地的定位之一有“打造成全国现代育种大平台”。南繁基地作为全国性的育种平台,决定了南繁成为我国现代农业中的基础性事业。因此可将南繁基地理解成为“服务于全国的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的平台”。科技平台是科技创新的综合环境,即人们从事科技创新、科技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等等活动的舞台。因此,南繁具有服务性和公益性,这是国家对南繁属地进行转移性支付的重要依据。海南省要“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开放性的服务环境,满足南繁单位和企业的多样需求,不仅要让更多的农业科研单位、企业种业和服务机构落户南繁基地,更要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增加服务项目,提升南繁基地的创造力和影响力。

3.8 会聚性

三亚市等琼南地区已经聚集了一大批国内顶级的农业科研单位和国内知名的种业企业,南繁基地深度开发有“聚凤筑巢”的先天优势。每年南繁科研人员像候鸟一样会聚到三亚市等琼南地区。来自 29 个省(区、市)、700 多家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6000 多名农业科研人员汇集在海南开展南繁工作。其中 340 多家单位汇聚在三亚市,三亚南繁基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最开放、最具影响力的农业试验区,南繁有明显的会聚性。南繁的会聚不是产业上的聚集。南繁单位和人员高度会聚在琼南的三个市县,但南繁单位之间的关联度较低,并分散在广大农村和农场。目前南繁季节为海南带来近万人的就业机会。南繁科研单位与人员的会聚,创造了南繁品种、人才、信息等的空间聚集,这为海南引导南繁产业化提供了便利。

3.9 文化性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兴。远赴海南进行南繁,更是交通不便、物资匮乏、信息闭塞,给南繁科技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交往带来极度困境。我国老一辈农业科研人员不畏惧南繁的艰辛,锻造了“崇尚科学、求实创新、艰苦奋进、无私奉献”的南繁精神,新一代南繁人继承了老一辈南繁人的南繁精神,根据时代要求,继续拼搏进取、求真务实,并响应国家号召创新创业。如此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会聚一起,进行南繁育制种实践和理论探索,共同创造了无数的科研成果,为缩小我国与欧美农业科技差距做出了突出贡献。南繁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南繁具备文化性。南繁为海南带来了先进的农业文明同时,带来了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地方的社会发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文化建设是首当其冲的重要内容,文化建议是提升海南旅游产业品质的内生动力。南繁的历史与人文丰富了海南文化,为海南建设南繁风情小镇、产业小镇注入了文化魅力。

4 南繁发展趋势

4.1 基地平台化

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已成为我国产业经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技术进步的重要环节。国家南繁建设规划已明确提出了将南繁基地建设成为全国性的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南繁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南繁资源配置、整合、聚集、优化的高效组织形式。南繁平台化将是南繁未来重要发展趋势,是发展南繁科技服务业的基础。海南可以在南繁育种材料、新品种(组合)的基础上,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互联网平台整合,打造南繁平台经济。南繁平台主要包括科研平台、区试平台、展示平台、信息平台和交易平台。海南省通过培育平台企业、科技中介和农业科研单位,培养一批具有高度服务意识、高超技能的专业人才队伍,推动南繁平台的建设,为南繁产业化奠定基础。

4.2 产业融合化

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创新思维与重要路径。南繁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环节,产业融合发展将是重要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跨产界的融合已经成为了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条,聚集和释放出产业内部的潜能,优化产业结构,提质增效,并能帮助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南繁产业融合的主要对象有生物技术产业、旅游产业。生物育种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技术在种业中的应用,蕴育了“精确育种”。早在 2013 年 8 月中国工程院范云六院士就撰文强调我国已具有从功能基因研究与发掘到生物育种产业应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农业生物技术产业已进入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生物技术与南繁产业的融合潜力最为巨大,基础最为牢靠。北京、合肥、长沙、深圳等城市已经基于创新资源和市场资源,提出了大力发展生物育种产业。旅游产业是海南省,尤其是三亚市的主导产业。三亚市提出了“旅游+”的产业融合方式。南繁含有丰富的科技、人文等旅游资源,完全可以与旅游产业融合,培育南繁会展经济,打造南繁产业小镇。

4.3 产业国际化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开放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中国种业也向世界开放,也必将走向世界,我国已于 1999 年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UPOV 公约 1978 年文本)。我国种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小,自2000 年以来,我国种子贸易就处在逆差状态,2014 年达 8034 万美元。为争夺国际种子市场,种子公司将跨国经营作为经营战略,实施知识产权经营国际化、目标市场国际化和资本运作国际化。例如:先锋与敦煌种业成立合资公司--敦煌先锋、先锋与登海种业成立合资公司--登海先锋,孟山都与中种集团合资成立--中种国际,利马格兰与甘肃恒基也成立了合资公司。同时南繁核心区--三亚市正在全面建设国际化热带滨海旅游精品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上转型升级、另辟蹊径,积极推进“双修”“双城”,打造高品质的生活环境;全力加强城市治理管理,培育法制民主的营商环境;坚持开放创新,完善海陆空港经济综合功能;争取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和跨境电子商务试点城市,这些措施都是产业国际化驱动新动力。海南是“一带一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重要支点,是亚洲博鳌论坛所在地,南繁种业有条件、有机会引进来和走出去。海南省在南繁科研支持下,完全可以发挥地缘优势,加强区域内贸易合作。在海南尤其在三亚建立种业国际技术交流中心,扩大南繁科技影响力。

4.4 事业产业化

南繁一直被视为海南承担了一项国家担当,经济上的考量不占主导地位。1997 年 9 月我国开放外资,我国种业才迈向产业化的道路,南繁作为种业的重要环节,产业化已提到议程。根据农业产业化理论,南繁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种业和服务业等行业为依托,以种植养殖等方式研发各类农业新品种、生产种子与种苗或者提供专业服务,然后以种子种苗在全国乃至全球转化推广为基础,以人才、科技、金融为手段,将南繁科研生产全过程的研发、品种组配、种子种苗生产、成果推广、检测监管、销售服务等诸环节结合为一个完整的利益共享、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链条式关联系统,形成南繁的育(品种研发)繁(种子生产)推(市场运销)服(售后服务)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从而实现集中的大规模社会化生产。南繁产业是我国现代种业的一种特殊形态,因此南繁产业也应具备的创新性、开放性、可控性、市场导向性和集聚性。南繁产业化是将南繁科技资源、人才资源转换为地方产业资本,将南繁产业打造成地方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南繁产业化是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样即可促进南繁科学可持续发展,又可带动地方农业结构调整。

首先表现为南繁基地建设园区化。国家已经批复海南省规划建设 26.8 万 亩南繁保护区,其中三亚 10 万亩。规划要求南繁基地集中边片,形成规模,这为南繁基地园区创造了条件。建设南繁主题科技园将是大概率事件。其次是南繁生产专业化。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完善,种业产业分工将会更加细化,今后更多的南繁服务专业团队会加入南繁服务业,南繁育种、繁制种更加专业化。

4.5 产业集群化

根据农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南繁产业集群是以国家南繁育制种为中心,在空间上高度聚集大量与之联系密切的种业企业以及科研院所、组织、制种专业户、协会等相关机构,发挥组织协同效应和产业协同效应,形成紧密合作、共同发展的具有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临近、信息交换便捷,业务关联频繁,有助于各种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知识的传播,集群学习效应和溢出效应显著,从而增强了南繁产业的竞争能力。南繁已实现了空间聚集,通过转化南繁科技资源为地方科技资源,可以促进南繁空间聚集向产业聚集和产业集群方向发展。

4.6 产业链条化

根据农业产业链理论,南繁产业链是以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基础,以价值增值为导向,以贯通资源市场和需求市场、打造生物技术和种子产业为目标,孵化为南繁上游(创新)、中游(生产)、下游(品牌网络)提供不同功能或服务的企业、各类机构、制种专业户等等组成的关联、动态的网络结构。南繁产业链核心是南繁育(品种研发)繁(种子生产)推(市场销售)服(售后服务)一体化。打造南繁产业链不仅让海南分享种业科技带来的高收益,还将是从根本上优化海南农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5 讨论

经过 60 年的发展,南繁基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最开放的、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区,汇聚了区位、品种、人才、科技、信息甚至外交等优势资源,将在保障国家粮食和种业安全领域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将在国家种业面向一带一路,走向世界中发挥重要作用。成长于海南的南繁具有科技性、商业性、全国性、区域性、季节性、历史性、服务性、会聚性和文化性,并且海南南繁在气候条件、科学育种、粮食生产抗灾救灾、保障种业安全和区位优势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些特性使得海南的南繁基地比其它省份的冬繁基地更具战略意义。南繁是农业的一种特殊形式,作为种业创新环节,它同样具备了农业系统的复杂性。南繁的这些基本特点直接影响了南繁基地建设思路和南繁产业化路径,尤其是聚合这南繁这些特性,发展南繁科技服务业将是实现南繁产业化的重要路径之一。

通过分析国外的穿梭育种和冬繁,智利冬繁及制种产业集群式发展对我国南繁产业化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在穿梭育种和冬繁等生产实践的支撑下,智利发展成为了种子出口全球第五的国家。智利的种业体系是在市场内生性演化机制下逐渐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而我国的南繁的形成是在政府外生性推进机制下,建立公共性创新基础设施,为科研机构和种业提供创新服务,南繁会聚的资源优势尚未转化为地方的产业优势。现今南繁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未来将向平台化、融合化、国际化、产业化、集群化和产业链条化等方向发展,前景广阔。地方要建立起创新机制,要借助我国现代种业发展战略,全力引导和推进南繁产业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