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网络要靠基层人才“兜底”

农业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工作艰苦、待遇偏低,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知识陈旧、活力不足,晋升困难、提职无望等问题的存在,成为人们不愿选择成为基层农技员的原因。要确保基层农业科技网络“织得牢、张得开、兜得住”,建议:

一、解决地位待遇的同等性。把农村科技放到农村教育医疗同等重要的位置,解决好农村基层科技人员的利益问题。

二、确立风险收益的对称性。通过技术入股等办法,建立农技人员科研成果转化及其分享经济效益的机制,使农技人员的工作业绩直接与收入效益挂钩。

三、倡导上下对口的流动性。鼓励专家学者对口支援开展业务咨询和服务指导,遴选基层农技人员到农业院校进修提高,全方位引进高级优秀人才进驻农村,以整合壮大农技人才队伍。

四、实现身份归属的多元化。把农技人员单一的“单位人”姓“公”身份向多元的姓“农”转变,支持农村中的“土博士、水专家、田秀才、粮参谋”选拔为乡村农技特派员或顾问,委托各类农林科研院所为家庭农场、涉农企业培训具有专长的实用型农技服务人员。

五、促进设施配备的标准化。因地制宜,按照标准建立乡镇一级的应用型实验室,建设费用由国家财政统一支付;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培训等方式,分层次、分产业类别,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培训计划,帮助基层农技人员更好更快地掌握新知识、运用新技术。

六、推动人才布局的均衡化。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农业科技人才的合理布局,改善人才分布,优化农村基层科技人才结构,通过政策引导、财政投入和市场分配机制的杠杆作用,破解基层农技人员“进不来、留不住、用不上”的难题,形成农业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